? ??????作者從書中30個小結中刪選整理出了一部分觀點比較鮮明的內容。由于篇幅有限,案例并為記錄在本篇文章中,如有興趣可以閱讀原文。
前言:家庭不僅會帶來溫暖和關懷,同樣會有傷害尤其是在失去和諧的時候?!渲炯t
4個愛的謊言
我們必須對這“4個愛的謊言”有足夠的警惕,否則我們必然會嚴重的傷害自己最珍惜的親密關系。
謊言一、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這是天下無數謊言中的第一位,這個謊言如此絕對,以至于很容易被駁倒。實際上只要稍微有留意生活中的新聞都會略有耳聞。然而有些人反對提出這些個例,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愛的名義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是在太多,而對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樣太多。切記: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并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真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一點,并不斷檢討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皼]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接口,假若你特別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討。
謊言二: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這是我們社會最典型的一個愛的謊言,父母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孩子,老師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學生,男人用它控制女人,女人用它控制男人。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這會有極大的迷惑性。父母覺得自己做的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么反抗。
????????父母總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要明白爸爸媽媽的苦心。然而我們并不明白,只要人生的大方向沒有偏離,我們難道不能欣賞沿途的風景,不能跌幾次?不能往回走一會?一個經常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肆意的,盡管因為年輕,他會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終和成就一起,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更重要的是,這是自己的”。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么孩子永遠不能長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存在即選擇,選擇即自由。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只有不斷的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么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
謊言三: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
切記:做父母的,應該常問自己一句,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么?還是為了自己?
謊言四:婆媳關系
? ??????這個詞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它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關系,卻忽視了本質——這是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系。并且,兒子而是才是當中的核心,從這個角度看,婆媳關系真是一個再糟糕不過的詞語,因為這給兒子一個借口,這是兩個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實際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他袖手旁觀,那么所謂的婆媳關系是很難處好的。切記:如果你是長輩,則請記住“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愛人。
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
????????溺愛是毀滅性的教育方式,只怕天下多數父母都知道溺愛不好,真正的問題是:明明知道溺愛不好,但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愛行為呢?看起來,溺愛仿佛又那么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象上看,你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正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梢哉f,無限制的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制的在給予自己。當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他們很容易會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長的需要。
????????溺愛分兩種:包辦型溺愛和縱容型溺愛。
????????前者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太重視塑造,刻意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那么,無論他們的安排多么完美,他們的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很多家庭都有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縱容型溺愛:最懶惰的愛。放縱型溺愛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敵人。至少有三個原因促發了溺愛在我國的流行: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撫養。時代背景,改革幾十年前物質條件差,現在生活好了,想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文化背景,我們的文化是,自愛有罪,應該愛別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愛的。
青少年太聽話不是優點。
????????這里我感覺對青春期的理解又有了不同的想法,是啊,進入青春期會有一些叛逆,但是這就一定是壞事么?青春期前我們不知道為什么而活,青春期我們開始自己探索世界,更重要的是探索自我,嘗試自我,嘗試總是伴隨著失敗或者受傷,但是為了防止這些而扼殺我們探索世界的好奇,那就一定是好事么?當發生叛逆行為時,我們先不要著急譴責……
????????孩子有問題,我們真的有認真對待么?有認真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么,教育孩子難道還是用固有的觀念?不去虛心學習一下?一般我也不會經常問別人讀過什么書,而是用最近對了什么書代之,因為當你學的越多,會發現自己懂得越少,而當我們停止學習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走下坡路的時候了。
密不透風的“愛”源于自私。
????????孩子長大了,會渴望獨立空間,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腳,嘗試自己的力量。這是一個生命生長的必然規律。但是依然有很多父母即使孩子20歲了,也依然像對待2歲孩子那樣對待他,盡管已經意識到那樣會越來越糟糕,但依然無法改變自己,這是因為,這種愛的背后,其實有一種恐慌:一些家長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傾向,無法忍受與孩子分離的規律。
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
????????我一直認為我們教授給孩子的知識很是有限,大部分都是孩子自己學習的結果。因此讓孩子有個健康的思想,擁有正確的方法,這比在起跑線就領先別人幾十米所帶來的對未來的影響反而更大。然而什么是正確的思想,在讀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后,整個人生觀都受到了些沖擊,讓孩子保留探索欲望,不是什么都有固定答案,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只有一個答案。
????????父母分三種:第一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批評你:第二章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忽視你;第三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鼓勵你。當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種(不要走極端,這里是指鼓勵孩子探索世界,生活在積極樂觀的環境,幾歲的孩子能做什么讓你嚴厲批評的事情)。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孩子遭遇挫折,他們怕的其實不是失敗,而是怕被人否定。所以,他們最經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封閉自己,不和人打交道。要想考的好,除了認真學習外,還需要減壓。考前不要太緊張,如果你不是知識沒有掌握好,那就不要太把考試當回事。智商、情商之后,心理學家又提出了挫折商。所謂挫折商就是一個人在應對挫折時形成的一些良性的應對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可培養一個人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養一個人的多角度思維,讓一個人考慮事情更全面。
????????教育孩子的一個原則是,不要只緊盯孩子的問題,而是要尋找并理解問題背后的原因。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僅教育孩子如此,情侶之間吵架也是如此。家長應該先學會聆聽,有時候我們向別人吐露苦水的時候并不是去尋求那個人的幫助,我們只是想找人說說話而已。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并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
別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
????????在《愛的五種語言》里面,有對此更通俗的講解。此書是這么解釋的,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最后都構成了一個現象場,他就像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坐標體系。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原因在于,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坐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要一個現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標體系。同一件事情,因為坐標體系的差異,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家里主要處理的是感覺,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坐標體系,嘗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體系,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路徑。
丈夫:每次一講話,妻子就會打斷我,對我妄加評論,讓我很難受。
妻子:知道我為什么打斷他么?(妻子激動的說),他說話總是又幼稚又不成熟。等他把廢話說完,哪有這種道理?
妻子犯了一個最明顯的錯誤:她太愛評價,并且偏愛批評。評價是阻斷交流的最常見原因。急于評價的人著眼點也是“解決問題”,而不是“交流感受”。張太太說,她是好意。什么好意呢?就是指點丈夫,提高他的社會競爭力,這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她不知道,“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親密關系中的個體進行絕大多數溝通的目的。
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一個人的關系可以分成兩部分: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個人領域包括配偶,親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會領域包括同事,同學,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規則是權力,其運作機制是競爭與合作、控制與征服,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我不理會感覺,我只解決問題。家中的規則是珍惜,能抵達珍惜的途徑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與家的分野,而將權力規則帶回家,那就形成一種“權力的污染”,會引出很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講,嫻熟的掌握并果斷的使用權力規則會讓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奔跑的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滲透到一個人的個人領域,那勢必會這個人付出代價——他的親密關系必然會變得一塌糊涂。一般來說有如下幾種:
1以為家里的規則和工作規則是一回事,而在家中有意使用權力規則。
2知道兩者不一樣,但不懂家的規則
3徹底拋棄家的規則
4習慣了權力規則,在家中放不下,就像是權力強迫癥。
????????但是,同時奉行兩套人生規則是很累的,于是,極少數人干脆放棄珍惜,在所有地方都執行權力規則,從而變得無比冷酷。設想,丈夫月入20萬,但工作輕松;妻子月入2000,但工作緊張,兩人都愛自己的工作。那么,誰應該多做點家務?
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享受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們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如果夫妻關系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么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在原生家庭,父母是最重要的,他們最有發言權,但是在新的家庭,我們和妻子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不該有太多的發言權。
@真相,是永遠的第一。一個社會如果習慣無視真相,就會偏離正常的軌道,演繹出一幕又一幕荒誕劇,一個人如果習慣無視真相,就會生出種種的心理疾病。
@我們常講教育方法。但其實,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固然重要,但都比不過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
@壓制孩子的自由,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容易犯的錯誤。我們以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是一個空瓶子,我們怎么塑造,他們就怎么成長。自由不容易,愛也不簡單。愛,令關系親近;自由,令關系保持適當的距離。兩者同時兼備,是一切親密關系的真諦。
結語:
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是心理活動和心理需要的核心。愛,則是令親密關系健康流動的最高原則。
我們都懂得這一點,但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錯誤假借了愛的名義,結果使得關于愛的謊言在這個世界上大肆橫行,最終令我們不分失去了判斷愛與恨的能力,令我們不懂得自己的愛與恨,也不懂得分辨別人的愛與恨。許多被愛的謊言嚴重傷害的人,干脆最后就再也不談愛,因為他們的一生中,被“愛”傷害了太多太多。
為了真愛,我們必須懂得“假愛”,假若你因某個親密關系而傷痕累累,那一定不是愛讓你傷痕累累?!凹賽邸北澈罂夏苁锹槟荆部赡苁呛?,我們必須懂得這一點,才不會對真愛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