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剛考完CCF,時長四個小時的考試。之前練習了半個月,周一到周五每晚堅持練習寫代碼。把CCF的歷年真題的第一題和第二題都刷了個遍。考試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第一題和第二題都做對了,第三題花的時間最多,卻只得了20分。第四題第五題根本沒來得及做。據說CCF的題都是板子題,而我連板子題都沒做。(我還專門去咨詢了廖爺,貴ACM屆的板子題指的是模板題,只需要變換一下數據就好的一類題)
講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來形容這次考試不能更貼切了。我深知,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及ACM屆的各位大佬付出的十分之一。所以,分數對我來說也不那么重要了。對我來說,體驗才是更重要的。下一次我不會在機試前緊張得睡不著午覺,下一次,在走向考場的路上,我不再腿軟膽怯。即使我的實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我也依然要努力在嘗試中前進。
實習也接近兩個月,零零散散地做了些微小的工作,也算是為公司盡了一份力。今天還拿到了從上海寄過來的福利——1號店100元禮品券。很開心,人生第一份工作福利,還有點舍不得用。這個項目已經初步實現了需求,過不了多久會迎來新的要求更高的項目。
沒有項目經驗讓我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前端基礎不扎實,甚至不會用git,配環境前前后后配一周。過去的兩個月好像遇到了重重阻礙,但是也不知不覺跨過去了。絞盡腦汁,想盡辦法,百度,google,世界這么大,搜索引擎上一搜,發現其實有很多人和我遇到了同樣的困難。
每時每刻都有一種緊迫感,我的時間不多了,而我還不夠優秀,不夠強大,去迎接一所更好的學校。
是這樣嗎?我總是笑看別人對他們自己的未來盲目樂觀,對自己極度悲觀。
工作之后,才驚覺自己有那么多時間可以支配。也許是因為租了房子,不再像在學校一樣和同學形影不離,不再被零散的課程牽著鼻子走,有了充足的時間由自己支配。鍛煉身體,聽歌,看書,寫題,學習新的技能應對實習。節奏雖然不快,但是安排得相對與校園生活緊湊了很多。登時,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實實在在,勤勤懇懇。
工作的同時,我也在思考很多問題。比如,將來我喜歡這樣的工作嗎?工作就是這樣?我是不是更適合教書?我有沒有機會去大學做老師?做老師得讀博啊,更甚得出國讀博啊,我能做到這一切嗎?那么話說回來,我碩士研究生選什么方向呢?選哪位導師呢?選哪所大學呢?現在已經三月下旬了,我似乎得趕緊思考未來得方向了。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我忙不迭地思考自己喜歡什么,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而有的人,大概已經有了很明確的發展方向,并且為之付出了千萬分的努力。所以那些人那么厲害也是理所當然的吧。自己這么菜也是因為自己在花花世界里挑花了眼,從來沒有深入地研究過某個方向。
害怕,自己已經是大人了,卻沒有應有的方向。我從高中開始,就非常羨慕那些有著明確愛好的人。我不知道什么是熱愛,我不知道如何去熱愛一件事,一個人。
熱愛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
如果沒有埋頭去做,去了解,怎么才有熱愛。
所以到了大三,我才發現一定要立志做一個厲害的人。一定要投入地做事,一定要賣力地做事。我似乎從來都沒有努力拼過,付出自己的心血。也許在我盡力付出之后,有一天我會發現自己已經觸碰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對它說,原來你也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