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幫助”這件事情是需要父母耐心觀察、傾聽和引導的,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學來的生存能力。講5個小故事。
1
有的孩子,不肯尋求幫助。
我在忙,兒子在隔壁房間玩。忽然我聽見一聲巨響,緊接著是稀里嘩啦,最后是孩子的哭聲。跑到兒子的房間一看,他躺在地上,周圍是亂七八糟的東西,腳邊是小梯子。顯然他打算爬小梯子拿東西但是摔倒了。
“你為什么不喊媽媽?讓媽媽給你拿?”我問他,
他揉揉腦袋,揉揉屁股哭著說:“我都4歲了,我覺得我長大了,自己能拿到。”
“哦”我說:“你知道嗎?不是4歲就不需要幫助了,媽媽比你大那么多,還是需要幫助啊,我不是經常叫你幫我做這做那嗎?”
小朋友從小就要知道,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會,什么都能,這不是年齡問題。他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嘗試,但發現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求助,而不是逞強。
有的時候給別人一個幫你的機會,雙方都受益。
2
有的孩子,不知道尋求幫助。
一天爸爸去接小A的時候,去早了,遠遠地看著他走出校門,被三個大個子的孩子圍住了,他們對著小A說了些什么,小A沒說話。等那幾個大孩子離開,小A的爸爸才走過去。
他并沒有馬上問小A發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裝作若無其事地等著小A自己開口。但是小A從回家的路上到回家,到吃飯,到快睡覺的時候,都沒有跟父母說發生了什么。
最后爸爸開口了:“小A,你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沒有啊”小A回答。爸爸繼續說“我接你的時候,看見幾個大孩子把你攔住了,他們是不是要對你做什么啊?” “你看見啦?”小A很驚訝地問。爸爸點點頭。小A說:“他們問我要保護費” “什么保護費?”爸爸問。“就是,我給他們錢,他們會保護我。”“那你要是不給呢?”爸爸問。“我也不知道。”小A說。“那你打算怎么辦?”爸爸又問。小A還說不知道。
后來是爸爸“收拾”了那幾個孩子,讓小A開開心心地上學了。
且不說爸爸處理問題的行為對與否,對于小A來說,當他不知道如何處理問題的時候,他就應該主動尋求幫助。
小A很幸運,他的爸爸目睹了這件事情,主動提供幫助。但校園霸凌這種事情,有多少父母都是最后一個知道的,甚至有的父母連孩子有心理障礙了都不知道原因。
所以一定要教會孩子,當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必須尋求幫助,這個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師,可以是警察,以及任何愿意幫忙的人。 最好的方法是清楚地說明自己需要幫助什么。比如說:“我有什么麻煩,你能幫助我解決嗎?”
3
有的孩子,不敢尋求幫助。
小B學習不好,每次爸爸媽媽都批評他不認真不仔細,不好好學習,笨笨的。后來他們給小B請了家教。小B很喜歡這個家教的姐姐。但是每次姐姐問他,“你聽懂了嗎?”他都點頭。回頭姐姐考他的時候,發現他根本就不會。
姐姐就問他:“我問你會不會的時候,你為什么說自己會了呢?”小B說,“姐姐,我怕你批評我,我怕你說我笨。”姐姐告訴他:“我是姐姐,不是爸爸媽媽,我不會說你笨的。你要是不會,一定告訴我,好嗎?”小B點點頭。
小B不尋求姐姐的幫助,是因為他害怕被罵,或者說他覺得自己不值得幫助,而不是他不希望得到幫助。這是因為他被父母責罵慣了,他害怕自己被評判,害怕自己說出來自己需要幫助,不僅沒得到幫助反而被貼上笨蛋的標簽。
如果你真誠地想幫助孩子,在對待他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而不是去評價他、審問他、恐嚇他,讓他感覺產生恐懼。
同理,教給孩子不要找好為人師、言辭不善、評頭品足的人求助。一個愿意幫助你的人,必定是愿意傾聽你,在乎你的感受的人,當然他還必須有幫助你的能力。
4.
有的孩子,認為“尋求幫助”是一種弱者的表現。
小C特別希望參加學校籃球隊,他很刻苦地練習投籃,可是他怎么練都很難投中,他很郁悶。但是他拒絕向別人請教,因為他害怕別人嘲笑他,怕人家說他水平差,他總歸咎于自己練得不夠。
其實這是一個心理問題,尋求幫助、指導、意見并不是弱者的行為,而是一種自信、成熟的表現,說明你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勇于突破自己。也可以解釋成,如果我能夠得到誰誰誰的指點和幫助,我將進步地更快。
而那個誰誰誰并不知道你需要幫助,所以要問,而且說明需要幫助的具體事情。
比如說,在這個故事里,小C可以問教練或者那些優秀的隊友,他哪里有問題,有沒有什么技巧可以嘗試和分享,從而進步得更快。
5.
有的孩子,很容易放棄尋求幫助。
小D很偏科,他其他科目都很好,偏偏物理不好。他找老師問了幾次問題,老師的解釋他都沒有明白。甚至類似的問題找老師問過幾遍之后,老師說,我不是給你講過......
小D后來也懶得問了,反正他也聽不明白,于是就徹底放棄了。這件事情,他也不敢告訴父母,怕父母知道后會批評他,給他們丟臉,為什么別的孩子都會,而他不會?
這種放棄尋求幫助的想法和不作為,讓小D的物理成績越來越差,他甚至不敢面對老師和父母。
其實當父母發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更多地應該鼓勵,鼓勵孩子換一種思維去思考這個問題。有的時候成功需要多次嘗試的,尋求幫助有的時候也不能一次性就解決問題。
像這個故事里,老師也有可能水平有限,也有可能根本沒有找到孩子什么地方不理解,他應該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釋,或者讓孩子找別的老師或者同學等等。但無論如何讓孩子不要輕易的放棄嘗試尋求幫助。
小結:
誠然教孩子尋求幫助,不是讓他任何情況都需要尋求幫助,而是當自己的能力不能辦到,不知道如何解決/面對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幫助。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提供幫助的,能夠提供幫助的人除了有能力還需要有愛心。
尋求幫助不是弱者表現,相反卻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正確地認識和評價。
有的時候一次性的幫助并不能解決問題,而需要多次或者說多人嘗試。
會尋求幫助的人在面對別人的求助時也會有同理心,知道別人需要什么,什么值得幫,怎么幫等,這對于孩子日后的人際交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