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西安—重慶—貴陽—盤州—昆明—紅河—昆明—長沙—武漢—上海—蘇州—無錫—南京—蘭州。
上面是我從1月9號寒假到2月27號開學將近50天的所有行程和路線。
在寫這篇文字之前,其實我猶豫了很久,我是寫出來和分享呢還是不寫出來自己藏著?我一直不想要逢人就訴說什么自己以為的“牛逼”經歷,也不想把自己去過的地方寫成千篇一律的游記或者攻略,更不想把那些自己走過的路看成是一種理所當然。
昨天,在南京見到許久沒有見面的高中同學老蕭,他說了一句:“很期待你在路上的經歷,能出來分享嗎?我想很多人都愿意聽吧。”
讓我突然有些悸動,想要和你們談談路上的故事,還有照片。我覺得回憶一定要有所來源,這樣才顯得真誠。而我所有的來源,便是我所有的的真實經歷。
但是,我并不會在這里告訴你該怎么玩,也不會教你要如何才能省錢,如果有興趣那就請單獨找我,更不會帶著客觀的情緒去評價一個地方。
因為對于一個自己沒有去過的地方,不管別人嘴上怎么說,我都覺得值得一去。有時候自己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更何況是聽別人說呢?
所以,我只想把我的真實視角用鏡頭呈現給你,還有他。
NO.1 蘭州
在沒有來蘭州之前,這個城市給我的印象僅僅只有蘭州拉面以及那段時間比較火的《懂小姐》和年輕人比較流行的說法“陌生人請給我一支蘭州”。
然后到了之后我才知道,原來蘭州拉面在蘭州不叫蘭州拉面,而是叫牛大大(或牛肉面)。也才知道除了陌生人的蘭州之外,其實還有名副其實的中山橋和黃河母親。
我在蘭州體驗過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度過零下十幾度的冬天,第一次看見沙漠里的湖水,第一次拿起相機拍了照片,第一次接觸真正的公益,還有最重要的是度過了一個達四年的大學青春。
我曾經一度的不喜歡蘭州這座城市,直到要離開,也許再也回不來的時候,想起一點一滴的碎片。突然發現,在一個地方呆習慣了,當你要離別的時候,連風都是不舍的。
NO.2 西安
西安,千年古都,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其實,我去西安好像也沒干什么,最重要的是去實踐我的《遇見101個笑容》,就還有爬了趟華山,吃了點小吃,以及逛了一下城墻(大唐芙蓉園)和驪山,看了每個人都會去的兵馬俑……
但如果一定要讓我詳細地說西安,我想我可以用幾千字來描述這座十三朝古都。
在西安,深厚的底蘊讓人們的生活節奏富有靈魂,不起眼的一條街,一座廢墟,或是一種吃食,背后或許就是成千上百年的故事。這種獨具魅力的古韻,吸引了無數人一次又一次的“朝拜 ”,他們從這里重溯自己血液的走向,重尋自己文化的脈絡,重走先人走過的路……這難道不重要嗎?
NO.3 重慶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熱映,讓我增加了去重慶的念頭,于是我放棄了再去成都(去過)的計劃,轉頭奔向了重慶。
巧好天公不作美,我去的那天重慶上空下著淅淅瀝瀝的雨。我在南方的陰雨天凍成狗,轉成地鐵到了包包姐家(沙發住)。一家人很好,第一頓就帶我去吃了火鍋,這大概是每一個去重慶的人都會有的經歷。而且重慶人能吃辣,這一點我深以為然的服。
重慶,不敢言輕,不敢語重,只些許兒故事,點點滴滴。朝天門,南山,嘉陵江長江的融匯,解放碑嗎?
在重慶我失去了方向感。這里的樓房屋宇都是依山勢而建,不像我們東北蓋房子講究坐北朝南。這里的道路也是依山勢而修,你若問路,指路的人也絕不會告訴你東西南北,只能給你指出上下左右。
NO.4 貴陽
第二次來貴陽,只是因為第一次來的時候,因為要去支教,走的太匆忙,沒有能過好好感受一下這座城市的生活氣息。
我很喜歡貴陽的城市標語“爽爽的貴陽”,但是我不得不說這里也是“堵車的天堂”(這是司機師傅對我說的。大概我像一個雨神一樣招老天爺的厭倦,到了貴陽,貴陽也下雨了。
可是,巧好因為公益認識很多nice的人,所以不管天氣如何,心中總是充滿溫暖。
NO.5 黔西南
其實,來貴州的目的就是為了去黔西南,去看看那一群可愛的孩子。有人說,我們做公益是為了自己之類的話。其實我想說,沒有誰天生就該去做這些事情,我只是想要把自己在路上得到的幫助回饋給社會而已。如果你也有勇氣,那就去吧。
在盤縣的丹媽家住了兩天,然后去晴隆和小伙伴們集合,去新光小學,給孩子們發物資和慰問。
我相信教育是一棵樹影響一棵樹的過程。不管外界的人對于我們是是非非,但至少我們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初心,也在堅持。
但愿孩子們都可以幸福吧!
NO.6 昆明
想必現在旅游目的地中,云南算是國內最火熱的地方之一了吧。不僅一年的四季如春,還有大理麗江的邂逅,以及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其實云南每個地方都是旅游的好地方,這是我走遍云南得出來的。
但是如果你要來昆明,我希望你可以冬天來。因為這個時候,來自西伯利亞的成千上萬只海鷗棲息在昆明的各個角落,與人和諧相處。
還有東南亞最大的花卉市場——斗南花卉市場。也許,你買100朵玫瑰花連30塊錢都用不到。
如果以后讓我選擇養老,我覺得我應該會選擇云南吧。



NO.7 紅河
比起大理麗江,紅河這個名字很少被人們提起,全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但我說一種吃的和一個地方你應該會知道。那就是云南過橋米線,還有世界文化遺產元陽哈尼梯田。
其實在云南,過橋米線說的就是蒙自過橋米線。蒙自《橋香園》就是過橋米線的發源地,有機會記得去這里吃。關于元陽梯田,大概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吧。




NO.8 長沙
長沙,我是晚上九點多到的,沙發主泉泉來火車站接的我。感動的是竟然大半夜沒吃飯等我的到來,我也帶來云南鮮花餅伴手禮送給他們一家。
來到長沙,我被逼著吃了臭豆腐,以前一直挺抵觸吃臭豆腐,光聞那味兒都受不了。可是這一吃給我吃上癮了,原來臭豆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臭。
看到了橘子洲頭的最圓月亮,還有煙花,以及打鐵花非遺項目表演。
我覺得自己始終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能夠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還有余力做一點事情幫助別人。
NO.9 武漢
武漢,見到了休學創業的飛飛學弟,只是我到武漢站,他到了武昌火車站,然后在火車站等了兩個小時。飛飛比較忙,只陪我玩了一天,然后我早上自己出去,晚上回來和他一起住。
我對武漢這座城市特別有信心,我也相信它會是中部城市里面最發達的。但武漢并不是一座最適合旅游的地方。
人說武漢市民聊天像吵架,有人說武漢公交速度堪比F1賽車,這或許是抱怨,也可能是玩笑,但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武漢——有市井氣,講江湖味,大雅又大俗,爽快不做作,每個過客,都像歸人。這座歷史上曾經輝煌也曾經苦難的城市,在新時代正迸發出強大耀眼的能量。
NO.10 上海
上海,這些年來來回回中轉于這個諾大的城市。不知道為什么,越來越喜歡上了它的存在,不是說什么一定要去北上廣闖闖的念頭,而是由衷的佩服這個城市的發展。
記得上世紀初,曾有個外國人說:“整個中國全都是農村,沒有城市,如果有的話只能是上海。”是啊,上海的確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遠東第一大城市,它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亞洲的。
很多人都去過上海,不過我唯獨熱衷于多倫路上的文化名人一條街。如果你去了上海沒有去這個地方,我希望你下次可以去看看。
NO.11 蘇州
名城蘇州,我一直覺得它很累,累的是歷史的沉淀;我也記得蘇州很愜意,愜意在亭臺樓閣間的江南小調;我還認為蘇州很復雜,復雜在山,水,樹,亭之間的美妙。
記得初到蘇州的時候,每一條小巷,都飽含歷史的熏陶,文化的底蘊充分暴露出城市的熱情,古樸,低調。
蘇州人的熱情,是讓人無法拒絕的善意,蘇州人的美,也總有一種內在的沉淀。如果可以,我愿支一只小舟,在江南朦朧煙雨中搖曳,淡看清蓮初開。
NO.12 無錫
很多來江蘇的,往往走的路線都是南京—蘇州—上海,所以很容易被很多人忽視。但是如果你好好去了解一下的話,就知道無錫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了。不管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還是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指數都是杠杠的。而且中國最富有的華西村就坐落在無錫的江陰。
我不是無錫人,也雖然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景,但很少有城市如無錫這般“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里是一個精致的地方,處處充滿溫情和水。因此,我想用我的鏡頭慢慢地全方位的去解讀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NO.13 南京
有些城市歷史上顯赫,后來就平庸了;有些城市歷史上平庸或者根本不存在,現在則顯赫了;有些城市歷史上顯赫過,如今依然顯赫,比如南京。
南京這座城市,因為文化而變得深厚起來;就連現代的發展,也會遵循著這種厚重,疊加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傳承著這座古城悠久的文化。
對于南京,我還是比較有歸屬感。但是我不太敢寫南京,正是因為這座城市有太多悲情。落紙,筆尖上就會流淌憂傷。失意的王安石來時,一句“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似乎是一句咒語,說了前塵,道了后事。
別了,南京。但愿某天還可以遇見你,那個時候希望是另外一種心情。
如果你看到了這里,謝謝你的耐心閱讀,在火車上寫了很久完成,但也原諒我沒有給你攻略和游記。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市,是因為這座城市里有你放不下的東西。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市,或許是因為氣勢逼人的城樓,也許是小巷里一碗熱氣騰騰的面,也許是因為漫步在歷史古跡之中剎那間的穿越感。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過多的修飾,一次散步,一頓晚餐,甚至偶爾聽別人提起過便愛了。
其實,選擇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得有失,所以,不用羨慕我什么,也不要抱怨什么。
我知道自己跑不過時間,只能跑過昨天的自己。總有些時刻我已不再相信了,可在心底還是會有所追尋,就像還是很想跑很遠的路,去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對于在路上這件事,即使我遇見了所有的被殺,可我依然愿意去向往。
最后:愿你擁有面對朝九晚五的勇氣;愿你分辨真假善惡的心靈;也愿你歷經滄桑,歸來仍是少年。
我是有備而來的路人甲大萌啊,那個對世界上癮的二逼青年,謝謝你讀我的故事,還有我的照片。我本身就不是一個文藝的人,所以也說不出那些文藝的話,即使遇見這么美的風景。
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和圖片,希望我們下次還能在這里相遇,相識,抑或相知……
如果巧好又你看到了這里,而且喜歡收集明信片的,可以和我索要喔,一波美美噠原創明信片即將誕生。(誰不定我們會成為筆友,我是一枚書信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