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園里,我家姑娘正往一個倒V字型的玩具塔上面爬,大概兩米多高。倒V是由仿造輪胎和手指粗的尼龍繩構成,就算孩子失手掉也不會有多大的問題,因為落腳的地方很多。我沒有在旁邊看著,轉頭去拿放在30米外的包包,因為她已經爬過很多次了。
但我才剛走幾步,就被一個張大嘴的媽媽拉住,幾乎是用吼的聲音對我說,你怎么不看著你家孩子!我對她笑了笑,很輕松的回了一句,沒事,她已經爬過很多次了。轉頭看了一眼姑娘,她已經爬到頂上,正準備從另一邊下來。
這時,那位朝我喊的媽媽也把孩子叫到了玩具塔旁邊,也準備往上爬。剛往上踏上一步,她就開始指揮,“踩這里”“手抓這里”“不要抓那里,抓這里”“對,就是這樣”“踩穩了”“右手扶這里”“恩,寶貝真棒”……
當孩子下來,她再叫孩子爬一次時,孩子死活也不肯爬了。她孩子四歲半了。
02
我家孩子還差十天就滿兩歲。她現在可以從五六十公分的地方往下跳,也可以毫不畏懼的朝兩三米高的高處爬。她要去做任何事情,只要在安全的范圍,只要沒有突破應有的道德底線,我們都是全力支持的。
所以,她陽光,快樂,敢于去挑戰她這個年紀能夠挑戰的事情。我從沒覺得她有什么超人之處,她就是一個特別普通的孩子。她之所以相對一些孩子有些出群,更多的是因為那些孩子的天性被人為的阻止了。
就像上面那位朝我喊的媽媽一樣,她的孩子在自己探索著往上爬時,他是完全沒有自己體驗的,他第一步應該踩哪里,手應該抓哪里,腳應該如何替換,全部被媽媽全程指揮著。那就算他順利爬上去了,他也完全沒有自己的體驗,他沒有自己戰戰巍巍摸索著爬上去的經驗,他也感受不到自己單獨一個人爬上去的成就感,也無法感受到在往上爬的過程中自己內心的征服感,當下一次遇到同樣類似情形的時候,由于沒有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就會缺少信心去用于嘗試了。
03
有一次在一個沙灘玩,里面有六七個孩子,正好是冬天,氣溫已經逼近零度了。沙灘旁邊有一個木制的走道。突然,囡囡起身朝走道走去,坐到走道路肩上,把鞋子脫了下來,用手把鞋子翻過來,有模有樣的打了幾下,看來是沙子掉進鞋子里了。
正準備幫她一起把鞋子穿上,她三下五除二,把兩只襪子也脫了,在接近零度的冬天,光著兩只腳,撒開在木制走道上跑起來!邊跑邊笑得極其開心,還一邊拍手。我似笑非笑的看著她,但沒有去追她。因為她在家經常光腳,此時太陽也已經出來了,而且是木制的材料,不會太冷。
旁邊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也開始脫鞋,但都被家長強烈阻止了。還一邊斥責我的不是,我也笑了笑。此時孩子走到了走道的盡頭,連接走道的是冰冷的瓷磚。她用腳輕輕的碰了一下瓷磚,就縮了回去,轉頭朝我跑來。
我之所以沒有追,是因為她有權去體驗在冬天陽光照射下,小腳丫踩在地板上的帶給她的欣喜與觸動,也因為我相信她自己的感覺會告訴她哪些地方她可以涉足,哪些地方需要掉頭。
04
也是在這一次,我們認識了小璇的媽媽,小璇比囡囡大五個多月,但是膽子相對比較小,但比一般同齡的孩子又好很多。小璇媽媽說,你家孩子身上的那種快樂與滿足我很少在其他孩子身上看到,我自己家的孩子身上也沒有,那是一種打從心底的豐盈與滿足,她對周圍的萬事萬物都充滿期待,她對自己的也無比的滿意,自信心十足。
后來,她看著我家孩子經常在地上打滾,我不僅不管,還樂呵樂呵的和她一起笑,看著我家孩子在公園里的淺水坑里蹦蹦跳跳,我不僅沒有阻止,還幫她挽袖,脫鞋……
她也漸漸在她孩子弄臟衣服的時候不再訓斥,在她孩子去撿樹葉的時候不再說臟,在她孩子往地上撒野的時候不再內心煎熬……大概十來天以后,她孩子就可以爬上我家囡囡爬上去的那個玩具塔,還可以挑戰很多其他之前都不敢一個人單獨挑戰的項目。她說,跟你孩子玩在一起后,她膽子變得真的好大。
孩子其實早就具備這些能力,只是之前的限制太多了沒有發揮出來而已,不過限制的時間還不太長,還好還好。我說完朝她笑了笑,她連連點頭。
05
當孩子在地上歡樂打滾時,當孩子撿起那一片片有生命的樹葉時,當孩子站在水花四濺的水池時,當孩子勇敢的朝更高的地方去爬時;
你是因為怕丟自己的面子而去阻止她,還是因為你怕他把衣服弄臟了給你帶來麻煩而阻止他,還是你怕他不干凈的形象與你想象的形象不搭而去阻止他?
或者因為你自己內心害怕也不敢讓孩子嘗試?因為你覺得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什么都需要你來指點安排?還是你真的認為這種行為會傷害孩子,或者突破了某些道德標準?
當你依照自己的標準從小對孩子說這也不行,那也不可以,如果有朝一日他被同伴們狠狠地甩了幾條大街而無比自卑時,你是否能察覺到是你一次次剝奪了孩子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是你一次次的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機會?你是否能察覺到是你拖累了自己的孩子?
06
我一直堅信,除了特殊情況,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樣的,也許會有好動好靜或者內向或外向之分,但是他們一開始對世界的好奇,探索世界的沖動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會有豐富自己體驗的能力與方式,之所以最后千差萬別,是因為后天太多的限制與阻止造成的。就像兩顆一模一樣的種子,當外在條件不一樣時,它們最后可能一顆長成了參天大樹,另外一顆由于條件的各個差異,會有多種不同的命運。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不是一個空白,他們在成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個特定的精神胚胎形成,這個精神胚胎會指引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保證安全上,盡可能的讓孩子自己去成長與探索。
所以,放手吧,衣服臟了可以洗,手臟了可以洗,磕磕碰碰的小傷口也沒幾日會痊愈,偶爾的感冒傷寒花不了幾日時間也會煙消云散。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摸索出來內化為自己所有的經驗,對自己的自信心,內心的豐盈與滿足,如果丟了,就不會那么容易找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