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民族音樂學方法論》選修課,輪到我在課上發言,發言的要求是用本學期學到的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論去指導你的期末論文,亦是對你的專業有什么幫助。我個人覺得難度還挺大的!
首先,我不是學習音樂學專業出身,所以現在只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去盡力理解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論。其次,雖然現在在音樂學系學習,但是我的專業是音樂史學的研究,而不是民族音樂學專業。好多民族音樂學的概念都不清晰。最后,對于學期期末的論文還是沒有想法和獨特的見解。因此,對這門課的領悟還沒有那么深。
既然困難這么大,那就只能努力學了。熬夜想話題、找資料、做課件、寫演講稿,忙的不亦樂乎。
好在楊老師在所著的《民族音樂學通論》這本教材里的第六講,重點講述了歷史民族音樂學的宏大敘事。這和我的專業相對沾邊。我的方法就是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在文章里找到與音樂史專業學習的方法論,然后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走上熟悉的講臺,發揮還算放松,時間沒有超時,總體能打8分(滿分100分)。總結就是還得在民族音樂學上下功夫!每門課程、每個專業都是相通的,學習不能片面。
最后,我想用改編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石壕吏》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選修方法論,老師讓發言。民族音樂學,學史也得看。
師呼一何怒!吾啼一何苦!
聽吾前致詞:六人已講完,本專業輕松,史學要難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腦中更無魂,研究很多人。田野調查去,出入無完裙。本人力雖衰,研究威爾第,急應方法論,猶得備發言。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中午登講臺,獨與大家別。”
正所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 ? ? ? ? ? ? ? ? ? ? ? ? ? 2018年11月27日 8:34
? ? ? ? ? ? ? ? ? ? ? 于北京 朝陽 中國音樂學院
附:本次演講的發言稿
各位同學、老師,大家中午好:
我叫李昆,來自音樂學系西方音樂史研究專業,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偉大的轉變”——威爾第歌劇創作風格的演變》。
我是研究西方音樂史的學生,楊老師在《民族音樂學通論》這本書的第51頁《第六講“歷時·共識”:歷史民族音樂學的宏大敘事》中,明確指出:由于民間音樂大多都是傳統的積淀,故對當下音樂文化遺存的研究,也需要歷史的眼光。
在第53頁的第二小點里,楊老師介紹了“民族音樂學的歷史眼光”。因為我不是學習民族音樂學專業出身的,所以本次研究的難點在于正好要與書上的概念“反向”進行,即“歷史音樂學的民族眼光”。
雖然難度重重,但是這一章的一些方法論對我研究音樂史有很大的幫助和啟迪。
這是我的論文提綱,分為緒論、一二三四個部分和結論。
緒論主要介紹研究對象、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內容。
第一部分介紹威爾第的生平和他的藝術經歷。
第二部分介紹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四個階段,即早期、中期、中晚期和晚期。
第三部分介紹威爾第歌劇創作的風格,重點在于其創作風格的兩個轉變:從英雄性歌劇向性格歌劇的轉變、從幾十部真實主義悲劇到最后一部喜歌劇的轉變。這本書第53頁第二段中說:“1958年,內特爾提出民族音樂學和歷史的關系,就是源頭(音樂的起源)和音樂風格的歷史演變(音樂的變化),風格的變化與人類遷徙、社會變化、文化接觸、音樂傳承都有關系。”威爾第歌劇創作風格的變化和內特爾所指出的這四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威爾第從故鄉到大城市的遷徙,注定會影響其歌劇創作的取材。當時意大利從四分五裂逐漸走向統一的社會變化,使其早期歌劇具有英雄性和愛國性。威爾第接觸到外來文化,如莎士比亞、席勒、雨果、小仲馬等戲劇文學,才能使創作進入成熟期后,風格變為了富有道德和社會意義的歌劇。威爾第歌劇晚期風格再向瓦格納“無終止”歌劇風格轉化,他也永遠傳承著意大利歌劇的的傳統,即優美的詠嘆調。
第四部分具體分析威爾第最后一部喜歌劇《法爾斯塔夫》,找出其轉變的特征及原因。在這個部分的的研究過程,最好要包含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工作方法,即有機會親自去一趟意大利,看看當年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實際環境。(就像楊老師說的普契尼在閣樓里創作歌劇《圖蘭朵》一樣)。對威爾第歌劇的研究要依靠這本書第58頁中講到的“三重證據法”來研究,即“通過相關歷史、考古資料的搜集,并適當參考當地田野考察資料,把音樂作品、當時音樂事件的表演行為過程和音樂人物進行整體性、復原性的分析、整理、描寫與闡述。”了解田野中搜集的各類口承文本,對當地口述歷史的把握。對這部歌劇的具體分析,要對其歷史手稿進行細致的搜集和分析,必要時還需查詢當地的地方志。把握歷史上這部歌劇的演出版本以及當今威爾第歌劇的演出情況等來進行威爾第歌劇的研究。
最后是結論,包括威爾第歌劇創作風格的演變過程和演變原因。
這就是我今天的發言,謝謝大家的聆聽,請老師和同學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