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了無數次的大考小考,往往考試前一天晚上都會努力備戰,甚至有些同學晚上徹夜苦讀,
但到了考試的當天大腦根本不聽使喚,前一晩苦讀的東西根本沒記住多少,腦子如漿糊,整個人迷糊不清。
這是什么原因呢?
可以從《考試腦科學》這本書找到答案,這本書從腦科學及心理學的角度給出科學的建議,該如何高效記憶東西。
這本書作者是池谷裕二,東京大學藥學系教授“海馬體博士”,也是腦科學的研究者。
一、海馬體,記憶的“關卡檢查員”
海馬體會判斷信息是否為必要的知識,如果信息被海馬體判斷為必要信息,大腦就會記住,
海馬體是短期記憶過度到長期記的關卡,只有海馬體認為重要的、生死攸關的信息才能被記住。
要想讓海馬體認為信息是必要的,那我們就要不斷地重復練習來刺激海馬體,讓海馬體認為這非常重要的信息,從而讓信息留下來轉為長期的記憶。
成績好的同學,其實都是這樣努力的,即使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遺忘,也毫不氣餒,仍然反反復復地將信息送往海馬體,從而讓大腦記住。
二、無論是誰都會遺忘。
無論是誰都會遺忘信息,這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根據實驗表明,大腦并不是勻速遺忘信息的,往往記憶信息的4小時內會忘記一大半,剩余的會逐漸被遺忘。
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剛剛記住的知識,沒過多久又忘。這不能怪你自己,也不必自責,因為任何人都會遺忘,特別是剛記住的東西4小時內會忘記一大半。
忘了也不要緊,你要做的是反復的練習來刺激海馬體,讓海馬體認為這是必要的知識。
當考試迫在眉睫時,與其前一晚上徹夜苦讀,還不如考試當天早起來努力記背知識點,對考試會更有幫助一點。
三、大腦塞過量的信息,會影響記憶的效果。
大腦被塞過量的信息,會導致記憶混亂,模糊不清,進而造成記憶失誤消失。
例如,老師對同學進行臨時的突擊檢查背誦古詩100首,與其想在短時間內把100首的古詩讀背出來,不如選50首認真地背,這樣反而會得到更好的分數。
不管在考試前,還是平時的學習,盡量避免向大腦輸送大量的新知識,注重復習舊的知識,更有助于記憶。
四、如何復習更有利于記憶?
1.盲目地復習是沒有效率的,什么時候復習比較好呢?
結合海馬體,按照如下計劃開展復習有助于記憶。
第 1 次復習:學習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復習:第 1 次復習 1 周后
第 3 次復習:第 2 次復習 2 周后
第 4 次復習:第 3 次復習 1 個月后
以上計劃將復習分為 4 次,每次復習之間都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整個計劃在約兩個月內完成。
通過這樣的復習方法,海馬體會將信息判定為必要信息,并允許它們進入大腦皮質。我認為這樣做足以達到高效復習的目的,沒有必要再復習更多次。
2.大腦更重視輸出而不是輸入,要想留住記憶,必須不斷地輸出,讓海馬體認為這是重要的信息,心須記住。
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比如,上數學課時老師講的都聽明白了,感覺自己懂了,所以不復習,不練習了,結果一到考試類似的題型又不做不出來,
這也就是沒有注重輸出的過程,即沒有進行練習來鞏固記憶,被海馬體認為不重要的信息,所以學習還是需要不斷地勤加練習。
五、有助于記憶的方法。
1.獅子記憶法。
獅子如果覺得肚子餓了,就會去狩獵,而狩獵時也正是需要發揮記憶力的時候。
相關研究發現,肚子餓的時候記憶力會較強,當然過于饑餓的狀態也不行。
我們最好讓腦處于能感到適度危機的狀態,比如早、中、晚飯前的時間就很合適。
2.走動有助于記憶。
一邊走動一邊背東西會比較容易記住內容。很多小孩喜歡在房間里邊走邊背書,因為走動有助記憶,走著走著就已背出來了。
3.溫度相對低一點地方更有利于記憶。
溫度略低的房間里學習可以提高效率,夏天在空調冷氣較強的房間、冬天在暖氣不太充足的房間里學習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