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時間
文|80后奶爸
在讀《愛與自由》第十二章時,有這樣的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時間給孩子,并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我知道許多媽媽為沒能做到這一點而后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一分一秒地成長,孩子也一分一秒地成長。只有付出心血,讓成長的一分一秒積攢起來,才可能成就一個非常成功而幸福的孩子。
6年什么概念,直接點說,這是個很有錢的概念。絕大多數的家庭是沒有辦法提供這6年的時間。所以我想說的第一點是,如果你沒有這6年的時間,那也不必后悔。之前有朋友轉發的一篇文章是《生二胎,我們無論如何都虧欠了老大》,第一眼感覺就很有道理,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不生二胎,我們就不虧欠老大了嗎?而更多的回答是:生與不生都虧欠了老大。既然是這樣,反正都是虧欠,你還有什么可后悔的,盡量去做就好。其實也沒什么虧欠不虧欠的。
6年太長,那3年呢?古人云:3歲看老。你又是否有這3年的時間專門陪孩子一起成長呢?我們就有朋友就辭職了,專門在家帶孩子,等到快3歲開始準備送幼兒園,個人覺得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如果生活還過得去,還是建議大家自己帶。我們是剛好有了小B,所以小A兩歲時就送幼兒園了,不然也一定會給小A多一些的時間。曾有位老人在圖書館問我怎么不給老人家帶,這樣可以兩個人都上班,他自己開車幫孩子帶寶寶(不用猜,他的家境一定比我們好多了),我嘴上答到,我們自己可以帶。心里在想著:上班賺錢做什么,寶寶這個時候當然要自己帶啦。(下次再具體聊為什么要自己帶)
那我們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時間,這是個很具體的問題,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分析。還記得上次有個新聞說:有個媽媽帶兩個娃坐火車,快上車前大的鬧,被媽媽打了一巴掌,然后大小都聽話了,乖乖上車。接著大家就都在討論這一巴掌要不要打。是的,我得承認打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也不是我們一貫的主張。當我們問育兒老師時,老師給的答案很明確:要等孩子,以孩子為主,而且這種情況本身就是家長沒考慮周到(一個人帶兩個孩子),老師覺得錯過了,就再買下班次的火車。
相信很多專家也會給出類似的答案,總覺得那個媽媽做得不對。我跟我老板(老婆)也討論過這個問題,老板說,那好,假設我是那個媽媽,你覺得該怎么辦?我思考了下回答,那你摸一下自己的錢包,再看下自己的時間,有就等下一班,如果沒有,就算打了,我也沒意見。老板說,好的,那你加油賺錢哈。這是怎么回事,討論了半天,原來這一巴掌打與不打卻都成了我的責任。微臣表示壓力很大。
專家的建議聽聽就好,人家有錢,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就算沒能給出那么多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后悔,還是那句話:我們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當我們用心了,孩子也一定可以看到我們的進步,他們也會努力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最后重新表述一下那文中的句子:只有付出心血,讓我們與孩子的成長一分一秒積攢起來,就可能成就非常成功而幸福的我們與孩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