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zé)自負。
我在火車上花了三個多小時,讀完了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中篇作品《悉達多》。我本來以為書中描寫的就是世尊佛陀,喬達摩·悉達多,但實際上書中虛構(gòu)了一位和佛陀同名的印度男子,并且敘述了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覺悟的。
悉達多的一生
(一)少年早慧
一開始,悉達多是一位婆羅門之子,大家都非常愛戴他,覺得他聰穎、有悟性。但是悉達多并不滿足于這一切,他覺得自己并沒有尋找到真正的“阿特曼”。書中對阿特曼的解釋是真我、神我,而依據(jù)我的理解,則類似于道教文化中的“大道”。
不顧父親的阻攔,悉達多同他的好友喬文達一起踏上了尋道之旅。跟隨沙門,印度語境中的修行者,悉達多通過苦修感受著生老病死,并且把一切都視作虛妄,儼然已經(jīng)超脫凡俗。
但是不夠,他覺得他離完滿仍有距離。
修行三年之后,佛陀喬達摩·悉達多橫空出世,世人聞其名,都愿一聆他的教誨,去追尋生命的真諦。喬文達也拉著主角悉達多一起去祗樹給孤獨園聆聽喬達摩的講法。
一到現(xiàn)場,喬文達就被佛陀的法義深深折服,從此愿意死心蹋地追隨。悉達多聽聞喬達摩的說法后,感觸良多,但是心中卻仍有對法義本身抱有懷疑,他認為這并不是喬達摩能夠證道的關(guān)鍵所在。
和喬達摩一番深入交談后,悉達多心中豁然,佛法精深如喬達摩者,尚不能完全使他匍匐,那么還有誰可以做他探尋真理的導(dǎo)師呢?
只有他自己了。
(二)千金散盡
悉達多來到了一座大城,一睹華貴妓女迦摩羅的芳容。他瞬間被迷住,懇切地請她做自己愛的導(dǎo)師。
迦摩羅以前接觸的都是光鮮亮麗的婆羅門,從來沒有這么一個衣衫襤褸的沙門要以這樣的方式和自己交往。她告訴悉達多:你之前都是靠乞食過活,現(xiàn)下你要學(xué)會掙錢,與那些婆羅門一樣擁有了光鮮亮麗的東西后,我就愿意做你的導(dǎo)師。
雖然沒有即刻俘獲她的芳心,但是悉達多不俗的談吐還是贏得了迦摩羅的認可。她將悉達多推薦給了富商迦摩施瓦彌,讓他學(xué)習(xí)經(jīng)商之道。
或許是之前的修煉起到了加持作用,又或許是悉達多的聰穎天資,讓他在名利場中如魚得水,很快就能夠買得起貴重衣物飾品,而迦摩羅也信守諾言,樂意與他交往,向他傳授愛的經(jīng)驗。
作為一個商人,迦摩施瓦彌自然是很在乎得失。令他感到憂心的是,雖然悉達多能力很強,但他對賺錢本身沒有興趣。他一直把生意當(dāng)作是一場游戲,或贏或虧他都安之若素。
悉達多的確把自己和“世人”剝離開來。他覺著世人忙忙碌碌,只為了碎銀幾兩,哪像自己,萬兩金銀手中過,心不起微瀾。
但是這種心態(tài)逐漸扭曲、異化。為了彰顯自己真的財視金錢如糞土,悉達多迷上了賭博:瞧,哪怕轉(zhuǎn)瞬之間輸?shù)袅隋X財,我也滿不在乎。他在金錢的快速來去中,慢慢丟掉了三樣很寶貴的技能:思考、等待和齋戒。他對事物失去了耐心,無法忍受饑餓,心境也不再平和。最終,他變成了他看不起的世人。
在最后一次和迦摩羅交歡之后,悉達多突然對自己現(xiàn)在的樣子感到深深地憎惡。他離開大城,晃晃悠悠來到一條大河邊上,本擬躍入河中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在臨近死亡的那一刻,悉達多仿佛又受到感召:
“可我的心贊許我走這條路,我的眼睛為此歡笑。為收獲恩寵,重新聽見“唵”,為再次酣睡,適時醒來,我必須走投無路,墮入深淵,直至動了愚蠢的輕生之念。為了重新找到內(nèi)在的阿特曼,我必須先成為愚人。為了再活,我必須犯罪。”
他明白了以前的種種經(jīng)歷,哪怕是負面的,都是通往阿特曼的路上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幸而此時,昔日好友喬文達路過,救下了悉達多,讓他開啟了一段新的生活。
(三)生死輪回
大河邊有位祥和的老船夫瓦穌迪瓦。跟隨著他,悉達多也慢慢洗去了經(jīng)年的浮躁,重拾寧靜致遠的狀態(tài)。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位老人的智慧也得到了沉淀,他們的名聲通過往來過客漸漸遠播。
適逢陀圓寂,四方信徒紛紛趕去見證涅槃。悉達多昔日的情人迦摩羅,后來也成為了佛陀忠實信徒。她帶著自己和悉達多在最后一次歡娛后所生的孩子,向佛陀涅槃處趕去。但是很不幸,迦摩羅在中途被毒蛇咬傷,之后毒發(fā)身亡,所幸在死前,正好趕到了悉達多所在的大河邊上,將小悉達多交給了悉達多。
小悉達多從小在母親的豪宅中嬌生慣養(yǎng),如今卻要終日和兩個“無聊”的老人呆在河邊。他的性子躁頑劣,時常故意刁難父親,哪怕是悉達多處處忍讓,試圖用愛和耐心去感化他,最后也是無濟于事。
在一次激烈的沖突之后,小悉達多再也忍受不了枯燥的生活,往大城的方向逃去。瓦穌迪瓦開導(dǎo)悲痛的悉達多:他對兒子的一再忍讓,又何嘗不是用自己的忍讓換取兒子的陪伴;而這難道是真正地尊重兒子的選擇嗎?
在這一瞬間,悉達多忽然想起青年時毅然決然地離開婆羅門時,父親也是如今天的自己一般,依依不舍。冥冥之中,一切仿佛是一個輪回,而身在輪回中的人,注定要親自品嘗個中甘苦,誰也無法代替。
至此,悉達多青年時洞破世事,只身入凡俗。紅塵煉心一番,體會聚散離合、起起落落后,徹底圓融通達了。瓦穌迪瓦笑著向他告別,也就象征著從此刻起,悉達再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導(dǎo)了。
故事的最后,悉達多再一次見到了喬文達。作者通過兩個人的對比,告訴了我們法義只是通往大道的路,卻不是大道本身。如果執(zhí)拗于法義,最后只能與真諦失之交臂。
作為法義的堅決擁護者,喬文達對悉達多很多特立獨行的思想表示不理解,但是作者用一種極其富有藝術(shù)特色的寫法——喬文達親吻悉達多的額頭——讓悉達多把承載著眾生相的意象傳達給了喬文達,他忽然就感受到了:大道盡在不言中。
品讀智慧
(一)紅塵煉心
文學(xué)影視作品中經(jīng)常有這樣的橋段,一個宗門里覺悟非常高的年輕弟子,會被師傅趕下山進行紅塵煉心。《道士下山》中講述的就是王寶強所飾演的角色在這一過程所經(jīng)歷的種種考驗。
而《悉達多》中,主角從第一次抵達大城一直到送走小悉達多后,品嘗一遍凡人的七情六欲,也可視為印度版的紅塵煉心。
不錯,在苦修階段,個體遠離外界的一切誘惑,更容易保持一種超然物外的狀態(tài)。若能一直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之中,不悲不喜,也不是不行,但那樣只能予以“小隱隱于野”的稱號。
更讓人敬佩的是悉達多后來歷經(jīng)人生的大起大落——包括千金散盡、骨肉離分等常人難忍之痛——仍能淡然處之的平和心態(tài)。可以說,這時的悉達多,已經(jīng)從沙門時代的“小隱”進階到了“大隱”。
悉達多能成為最后的自己,紅塵煉心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殊不能少,不論是和迦摩羅的歡愛,與迦摩施瓦彌學(xué)經(jīng)商,還是最后學(xué)會真正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
約翰·列儂有一句話很有名:The time you enjoy wasting is not wasted(所有你樂于揮霍的時間都不算浪費)。你的任何經(jīng)歷都是有它特有意義的,哪怕就像書中悉達多的濫賭,也幫助他在后面更深層次地理解了生命的內(nèi)涵。不禁感嘆,中西方的一些終極智慧有時其實是互通的。
(二)大音希聲
喬文達雖然和悉達多是好朋友,但是整本書中,他一直是“法義派”的堅決擁戴者,隱隱與悉達多的“體驗派”分庭抗禮。
法義派追求遵守喬達摩所定下的種種規(guī)則,依靠苦修的方式去追尋道;體驗派的悉達多,就像上面所說,堅信道在實踐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很明顯,通過書中的安排,可以看出,黑塞個人是站“體驗派”的,堅信真正的“道”是無法通過法義獲得的。中國很多哲學(xué)家都支持這一觀點,譬如《道德經(jīng)》早就提綱掣領(lǐng)地表達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而佛門的《指月錄》更是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法義是指著月亮的手指,月亮才是真理本身。如果全部目光都集中在手指上,又怎么能夠看見那輪皓然明月呢?
當(dāng)然,書中其實也講述了法義派存在的道理:除了悉達多這樣超慧拔群的賢才,還有很多天資一般的群眾,他們需要有更具普適性的一套法義,去幫助他們消除人間的煩惱。他們或許達不到喬達摩或者主角悉達多的高度——畢竟成佛需要福慧兩足尊的大機緣——但是他們一定可以比不修法義的人更好。
佛陀反問悉達多的:“你是否認為,陌生的沙門,你是否認為,放棄法義,回到極盡聲色的世俗生活對他們更有益處?”法義或許沒辦法幫那百分之十的聰穎之人達成百分圓滿,但可以幫助那百分之九十的普通人獲得百分之八十的圓滿。這,便是法義存在的價值。
《悉達多》,這本德國作家所寫的關(guān)于古印度智慧的書籍,非常輕薄,在一趟高鐵上就能看完。讀罷余味悠長,讓人忍不住思考人生,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與世界,更重要的,是與內(nèi)心的關(guān)系,著實不失為一本上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