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荷
“人皇氏始有夫婦之道,伏羲氏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唐代杜佑的話揭示了人們開始結為夫妻的事實。
伏羲氏時,生活生產的條件落后,漁獵為生,成婚之時,只好以“儷皮”為禮,儷皮是魚獸之皮,用來制作簡單的衣物,非常珍貴,所以用來約定婚禮。
我國古代嫁娶的儷皮為禮,是婚姻禮俗的開端,大戴禮記《感志篇》記載:“凡淫亂生於男女無別,夫婦無義。婚禮享聘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
也就是說男女淫亂致夫婦無義。婚禮之所以有聘禮的禮數,是為了區別男女之義,明夫婦之義,這大概也是婚禮最原始的意義。
古代婚禮儀式繁雜,并不像今天的閃婚,裸婚,更多的是要有一套儀式流程。
傳說在女媧氏和伏羲氏時,開始有媒人說親:“女媧氏與伏羲氏共母,佐伏羲正婚姻,始為神媒”。到了夏后氏,開始有了迎親一說,秦始皇時,娶媳婦必須納麻鞋一雙,取其成雙成對之意。到了漢代,結婚的聘禮變得更多,除了用文墨祝福,還要用一頭羊。
漢代史籍記載:“漢重墨,今答聘之。始婚禮用羊”。為何要用一頭羊呢?“羊”字通“祥”,是吉祥的意思。接著,人們婚禮嫁娶就開始大力創新。
明代《夜航船》記載:“張嘉貞嫁女,制秀幕牽紅”。唐代宰相張嘉貞想讓荊州都督郭元振做他的女婿,于是對郭元振說:“我有五個女兒,各拿著一根絲在幕后,你任牽一根,牽到誰,就讓她嫁給你。”結果郭元振得到他的三女兒,這就是牽線搭橋的故事。
當時,舉行婚禮之前要有六禮,行完六禮才可以舉行婚禮。
《詩經 衛風 氓》中談到男人來找女子時帶著一匹絲,“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男子帶的絲不過是聘禮而已。兩人約定后,男子卻遲遲沒有回應,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傾訴:“匪我愆期,子無良媒”,不是我拖延婚期,是你沒有個好媒人。
所以媒人很重要,今天,很多新人結婚時都要媒人。這是婚禮的一個重要環節。
除了媒人,還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這四個禮數,納采時,男人家要出一只大雁,問名就是取男女雙方之姓名,今天還要生辰八字,用以擇定婚期。納征就是聘禮,請期就是婚期了,再加上迎親這一環節,六禮就全了。
古人非常講究,一步一式,都不可馬虎。
我們現在,結婚時新娘都要走紅毯,其實在唐代就已經有這個風俗了。史籍記載:“唐新婦至大門,傳席勿履地”,到了晚唐時,新娘子上車,要用蓋頭紅衣披頭蓋面,遮擋住膝蓋,人們在大街上爭相觀看,十分熱鬧,現在很多新人用西式婚禮,相對來說,人們并不過多講究,草草了事。
婚禮到了五代時就有趣味,新娘子入夫家門要跨馬鞍,走席子鋪成的小道進屋,前呼后擁,好不熱鬧。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時下流行的“催新婦,打新郎”的婚俗,“十數人大呼,催新婦上輿,婦家賓親婦女打新郎,喜拳手交下”,也就是說數十人大喊大叫著,催促新娘子上轎,女方家里的賓親打新郎,拳手上下,今天的打新郎習俗不過是古人習俗的演變。
關于打新郎,一是圖個喜氣,二是形式上映襯了新娘離開的悲喜,跟新娘要哭是一個道理。
總之,古人舉行婚禮,名目繁多,經過不斷發展后,還有明堂拜舅姑,祭拜祖先,三日回門等等,人們借婚禮之事,一派喜慶,亭臺樓閣,無不充滿喜氣洋洋的氛圍。我們今天常見的結婚時“催新婦,打新郎”,走紅毯,拜天地等都是從古代的風俗中繼承和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