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的詞,句句傾城。
就像今晚悠油唱的晚安曲《當時的月亮》,1999年他寫給王菲。
那這個天才他平時看的是什么書?
悠油花了些心思,整理出10本林夕曾公開推薦過的書以及他的評價。
哪一本你會最喜歡?
《靈心》
作者:亦舒,小說家,其哥哥倪匡亦是作家。
林夕:
“對填詞感興趣是大概在中四的時候,一開始情歌參考得比較多的是愛情小說女王亦舒的書,有很多金句,一旦押韻了都可以直接用上。看大量的愛情小說是免不了的,從亦舒到亦舒的前輩張愛玲的書。作為一名介乎于真?zhèn)伍g的文藝青年,那時候我跟另外一名張愛玲的書迷,作為張迷的我們甚至會用張愛玲小說中的對白作為日常對話的內(nèi)容。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他穿著一件鴨屎綠色的衣服,我就說:“你穿得跟藥水似的,是不是來上醫(yī)局呢?”他就說:“我們別只顧著談戀愛,反而沒有時間戀愛。”那個時期的我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
《北島詩選》
作者:北島,中國當代詩人。
林夕:
“北島的朦朧詩影響了我剛出道時詞的風格,我舉一個例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當年作為一名文藝青年,當我看到的時候簡直是驚為天人。(這句詩)在朦朧之中其實有一個無限延伸的可能,對于我來說,可以把這種風格融入到我的歌詞里,是一種非常痛快的體驗。”
《戀人絮語》
作者:羅蘭?巴特。法國作家、思想家、社會學家、社會評論家和文學評論家
林夕:
“畢竟一個人不可能可以“人盡可夫”地談很多次戀愛。所以我只能從張愛玲、亦舒、張小嫻她們的小說中獲取二手經(jīng)驗。推薦一本可以作為“工具書”的: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里面將一些戀愛中很碎片的東西非常精警地表達出來。這是一本寫情歌必備的書。”
《Six Thinking Hats》
作者: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法國心理學家。
林夕:
“《Six Thinking Hats》,有很多顏色的帽子戴在腦袋上。還有諸如“Mind Maps”這樣的理論我都有看過。作為一個填詞人,學術(shù)方面的東西還是要多看的。但是當你看完這些修辭的、創(chuàng)意的書之后去創(chuàng)作時,你會想著你頭上的那頂綠帽、黃帽、紅帽,怎樣才會有創(chuàng)意呢?其實你不需要(刻意)想的,你想出來的東西將會是很機器化的塑膠品來的。”
《誠品副作用》
作者:李欣頻,臺灣著名廣告人、女作家。
林夕:
“有一本在某個時期一定會放在我隨手可及的位置的,名叫《誠品副作用》。這本書里面有很多誠品書店的企劃文字。這對寫詞有什么關(guān)系呢?當然是有關(guān)系了。全世界最難賣的東西里面,其中一種是書。(廣告語)可以哄你下單,(讓你)覺得那本書是很好看的,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書里面)那些文字都是非常精煉,非常準確,可以吸引他人眼球的書。”
《The Penguin Book of Twentieth-Century Speeches》
編者:Brian MacArthur,英國新聞編輯
林夕:
“還有一些關(guān)于政客,政治人的演講稿,其中一本比較“天書”的是《The Penguin Book of Twentieth-Century Speeches》,里面有比如丘吉爾的著名演講。這些我會建議看英文原版,畢竟一翻譯就沒有了語言(本身)的魅力,和它發(fā)散出來的那種騙人,啊不應該說騙人,是“煽動”的力量。特別是希特拉,為什么那么多人被他搞成那樣呢?這些是要學的。學習里面真正的修辭手法,勝過你去看一些修辭學的書。”
《中國大歷史》
作者:黃仁宇,美籍華人,歷史學家
林夕:
“其中一種我認為頗有趣的讀書方法是“株連九族串聯(lián)法”。當我對某個題目感興趣的時候,我認為這是需要的。博群書節(jié)的宗旨是“關(guān)懷社會”,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基礎(chǔ),沒有足夠的好奇心去關(guān)懷社會——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這個“好奇心”,沒有好奇心又如何有效地去關(guān)懷呢。
怎么個串聯(lián)法呢?我來舉個例子,比如我無意中看到了這本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我就推介下。”
《這一夜雍正奪嫡》
作者:丁燕石,臺灣著名學者、暢銷書作家
林夕:
“它非常詳細地引述了好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資料,引述的部分可能比內(nèi)文還要多,而且還是文言文。這本書從1722年農(nóng)歷11月14日早上八點多,康熙替雍正在天壇祭天開始——其實這段資料不重要,我只是無緣無故記起來了。(書中)大部分是在分析康熙和雍正兩個人的性格,然后穿針引線地分析到底雍正有沒有可能篡奪了皇位。
那么我在回答我媽的時候就可以非常驕傲地引述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也包括一些野史的內(nèi)容——野史是很好看的,你越看就越容易“野”出去。”
《易經(jīng)》
林夕:
“看這些書的時候會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讓我更加明白當你對某些學問的范疇研究地足夠深入時,都會有一個共通的道理在。譬如有一個明朝的人,寫了一本關(guān)于花鳥蟲魚的書,內(nèi)容挺瑣碎的。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石無苔,則無韻;花無蝶,則無趣。石頭無苔,就沒有那個韻味;花沒有蝴蝶,就會變得無趣。為何石頭沒有苔就會沒有韻味呢?我對此產(chǎn)生了興趣,由此引發(fā)我對于石頭的種類、青苔如何形成的深入了解。然后我就在家里用石頭去嘗試著培養(yǎng)青苔,才發(fā)現(xiàn)原來養(yǎng)青苔是很困難的。
然后我發(fā)現(xiàn)這學問其實是可以打通的,甚至可以上通至《易經(jīng)》——關(guān)于陰陽的平衡等。”
《水墨十講:哲學觀畫》
作者:史作檉,臺灣哲學思想家、詩人
林夕:
“作者是一位臺灣研究水墨畫的。這本書講了很多很復雜的東西,一些哲學的內(nèi)容:天地人和、一元論、留白等等。沒有興趣的千萬不要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