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中秋節家里會準備一桌的水果及糕餅,擺在天井點香供拜“月娘媽”(月亮)。每到那天的夜色很美,圓月晴空,滿天的星星誰也沒有去喧賓奪主。走在鄉間的路上,月光灑滿了田野,蟲鳴吵雜,這是記憶中的童年中秋夜。
?????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斐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 來了廈門,發現廈門的中秋節那個月大家過得很熱鬧,大家都趁著中秋節各種聚,親朋好友,同事同學等等。聚餐博餅,相當熱鬧。中秋博餅風俗在廈門傳承得很好,電視臺都出來搞中秋博餅晚會直播。那年狀元王中王的獎品還能是一套廈門的房子。夠嗨吧~!
????? 廈門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廈門市區為甚。
??? 用骰子“博狀元”,起源于隋唐年間,是赴考的士子為祈求考中進士而設置的一種游戲。骰相的名稱源于科舉制度,游戲設“狀元”一個、“對堂”(榜眼)兩個、“三紅”(探花)四個、“四進”(進士)八個、“二舉”(舉人)十六個、“一秀”(秀才)三十二個,共計六十三個。一千多年來,骰子的骰相名稱及其游戲規則變化不大,但是游戲籌碼形式卻不斷演變,從“狀元籌”、普通錢幣、“狀元會餅”到各類生活用品,形式各異。
???? ?相傳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廈門操練水師時,其部將洪旭為寬放士兵中秋思鄉之愁,巧設“中秋會餅”作為籌碼,與骰子游戲規則有機結合,讓全體將士在中秋之夜博餅狂歡,由此成為博餅文化的雛形。“中秋博餅”曾經盛行于閩臺,爾后歷經歲月滄桑。只有廈門完整保留了這一習俗,并且演變為獨特的地方文化。
?????? “中秋暝(夜),月娘(亮)圓,你三紅,我四進,到底狀元誰博去”。這個是一首描述中秋博餅民俗的閩南語民謠,每逢中秋時節,廈門的街頭巷尾敲響著同一種音律一骰子清脆的跳躍聲。中秋博餅帶給人們的是歡笑,是激情,是天倫之樂,是期盼,博餅文化的力量年復一年為廈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歡樂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