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書評:《病隙碎筆》讀感之一
李唐風
去年看一篇對已故作家史鐵生的介紹,寫過一則感言并產生要讀他作品的意愿。今天終于讀到了他的《病隙碎筆》。下面是對頭兩頁的讀后感。
第一頁開始,便覺字字珠璣,心弦之上,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回蕩著美妙的共鳴。心生快慰:能夠這樣地成為他的知音,既是對往者崇高的敬譽,也是后生難得的榮幸。
他開頭談到對信仰的理解,分享出的超常智慧,來自于他40年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所承受的病痛,以及超越于苦難的理性與感性合一的洞見。我看到一顆心,宛若鏡湖,如此明澈,既透見他的內心,又反映著世界的分明。其內心與世界的映像,竟如此和諧,似給人以內外無別、主客觀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得與失、苦難與福樂、喜與悲、天地人神鬼等等,分明得再難以混淆不清。
一泓止水
無波,映世界之永恒
成文,映世界之永動
附錄書摘
“
三
有一回記者問到我的職業,我說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這不是調侃,我這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或許“鐵生”二字暗合了某種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種說法,這樣的不死其實是懲罰,原因是前世必沒有太好的記錄。我有時想,可否據此也去做一回演講,把今生的懲罰與前生的惡跡一樣樣對照著擺給——比如說,正在腐敗著的官吏們去做警告?但想想也就作罷,料必他們也是無動于衷。
四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游歷當然是有風險,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嗎?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準備,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一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夸耀。不過,但凡游歷總有酬報:異地他鄉增長見識,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險阻錘煉意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五
坐上輪椅那年,大夫們總擔心我的視神經會不會也隨之作亂,隔三岔五推我去眼科檢查,并不聲張,事后才告訴我已經逃過了怎樣的兇險。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是對神明的不公。那次擺脫了眼科的糾纏,常讓我想想后怕,不由得瞑揖默謝。
不過,當有人勸我去佛堂燒炷高香,求佛不斷送來好運,或許能還給我各項健康時,我總猶豫。不是不愿去朝拜(更不是不愿意忽然站起來),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確實不認為滿腹功利是對佛法的尊敬。便去燒香,也不該有那樣的要求,不該以為命運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時疏忽錯有安排,倒要你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當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貪迷。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就算是求人辦事吧,也最好不是這樣的邏輯。實在碰上貪官非送財禮不可,也是鬼鬼祟祟的才對,怎么竟敢大張旗鼓去佛門徇私舞弊?佛門清靜,憑一肚子委屈和一沓賬單還算什么朝拜。
二十五
靈魂不死,是一個既沒有被證實,也沒有被證偽的猜想。而且,這猜想只可能被證實,不大可能被證偽。怎樣證偽呢?除非靈魂從另一個世界里跳出來告密。
可是,卻有一種強大的意志信誓旦旦地宣布:死即是絕對的寂滅,并無靈魂的繼續,死了就什么都沒了,唯此才是科學,相反的期待全屬愚昧,是迷信。相信科學的人竟很少對此存疑,真是咄咄怪事。未被證偽而信其偽,與未被證實而信其實,到底怎么不一樣?倘前者是科學,后者怎么就一定愚昧?莫非不能證明其有,便已經是證明其無了?這就更加奇怪,豈不等于是說一切猜想都是愚昧嗎?可是,哪一樣科學不是由猜想作為引導?
局面似乎不好收拾。首先,人出生了,便遲早要死,遲早會對死后的境況持一種態度。其次,死后無非那兩種可能,并無第三類機會。最后,那兩種可能無論你相信哪一種,都一樣不好意思請科學來撐腰。
二十六
但猜想是必要的。猜想的意義并不一定要由證實來支持。相反,猜想支持著希望,支持著信心。一定要把猜想列為迷信,只好說,一律地鏟除迷信倒不美妙。活著,不是僅僅有了科學就夠。當然,裝神弄鬼騙人錢財的,自封神明愚弄百姓的,理應鏟除。但其所以要鏟除,倒不是看它不科學,是看它不人道。原子彈很科學,也要鏟除。一個人,身患絕癥,科學已無能給他任何期待,他滿心的堅強與泰然可是牽系于什么呢?地球早晚要毀滅,太陽也終于要冷下去,科學尚不知那時人類何去何從,可大家依然滿懷豪情地準備活下去,又是靠著什么?靠著信心,靠著對未來并無憑據的猜想和希望。但這就是迷信嗎?但這不能鏟除。相反,誰要鏟除這樣的信心,甚或這樣的迷信,倒不允許。先哲有言:科學需要證明,信仰并不需要。事實上,我們的前途一向都隱藏在神秘中,但我們從不放棄,不因為科學注定的局限而沮喪。那也就是說,科學并非我們唯一的依賴,甚至不是根本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