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是查爾斯·杜希格所寫的一本關于如何提升效率、優化自我生活的書籍,里面針對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又是如何被改變的進行了基于科學的分析,對我們反省自己的日常生活,改變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有著非常正面的指導作用。
一、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習慣養成源自暗示+獎勵:
霍普金斯認為人類心理的基礎是兩條基本規律:
第一,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根據這一條原則,就可以創造出上千種習慣。如何創造呢?就是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拼在一起,然后驅動這一回路。
歐樂B和佳潔士牙膏的品牌經理說,消費者需要一些信號告訴他們這種產品是有效的,我們可以隨意調整牙膏的口感,而只要有那種涼絲絲的刺激感,大家就覺得牙齒刷干凈了。這種感覺并不會讓牙膏效果更好,但可以說服大家牙膏有效。這里的“涼絲絲的刺激感”就是暗示,而“刷干凈了牙”就是獎賞。
想想你為什么喜歡看八卦?因為在你打開網頁之前你的大腦就已經創設出虛假的快樂,比如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明星出了新作品,看到了自己討厭的明星人設翻車等等,這種獎賞一直刺激著你,讓你刷網頁一直停不下來。
二、如何利用這條規律創造自己的好習慣?為自己選擇一個積極獎賞
任何人都可以用這個基本方法來創造自己的習慣。
例如,想多多鍛煉?選擇一個暗示(比如每次一醒來就去健身房),然后找一個獎賞(比如每次健身后來一杯奶昔)。想想奶昔或者你會感到身體用處的內啡肽。讓自己去預期獎賞的出現,最終這種渴求會讓你每天更想去健身。
三、改變壞習慣的大殺器——替代性習慣法
如果覺得新找到一個暗示和獎賞很難的話,可以利用“替代習慣法”幫助自己渡過改變期。
所謂“替代習慣法”,就是沿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只是改變中間的慣常行為。
習慣訓練的南森·阿茲林表示,改變習慣看起來似乎應該更復雜,但事實上,大腦是可以接受重新編排的。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刻意為之。
比如,你每晚無所事事,只能酗酒的打發時間。那么與其強制規定自己每天晚上不能喝酒,不如加入匿名戒酒互助社,它迫使你建立一種新的行為習慣,讓你每天晚上有事可干,而不是酗酒。
托尼甘說,“你可以在聚會上放松自己,談論自己的焦慮。事件的誘因和回報還是一樣,只是行為改變了。”……如果強制從生理上斷掉酗酒者的神經渴求,則容易導致復發,因為他們處理焦慮的常用方法就是喝酒。而他們一旦養成了其他處理壓力的慣常行為,就能永久戒掉酒癮。
換句話說,你要找到自己壞習慣的根本根源(一般都是因為焦慮或空虛),然后用一種破壞性更小的習慣去代替舊習慣,養成良好的新習慣。
在用替代法改變壞習慣時,為什么有些人可以堅持得很久,另一部分人則在遭遇重大變故的時候容易重蹈覆轍呢?
區別在于你自己是否擁有信仰,一種更高的力量。所以,在改變壞習慣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找到自己的熱愛,樹立新的信仰。
“即使你教會人們更好的習慣,它也不會改變人們飲酒的初衷。最后他們還是渾渾噩噩,新的慣常行為并沒有讓事情好轉。因此,重要的是讓他們相信自己不喝酒也能處理好壓力。”……將酗酒者聚集起來,教導他們樹立信仰,這就是最核心的步驟。人們會相信,既然這個辦法對別人有用,那么對我也一定有用。當人們獨自一人的時候,常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改變自己。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時,大家就會說服他們將疑慮放在一邊。
四、構建核心習慣,連鎖帶動其他優秀習慣
所謂核心習慣,就是可以用來帶動其他習慣的主習慣。
比如,一個人如果可以構建“早起”這個核心習慣,那早起后自然就有時間吃早餐(好習慣1),也有時間整理床鋪(好習慣2),甚至可以抽出時間讀讀書(好習慣3)。吃早餐、正路床鋪有什么好處呢?
研究記錄表明,經常一起吃飯的家庭的孩子更擅長做功課,學業成績和情緒控制力更好,更有自信心。每天早上整理床鋪,與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強的幸福感以及控制預算能力有關。
事實上,并不是家庭一起用餐或整理的床鋪帶來好成績或理智的開支,而是這些基本變化會引起連鎖反應,帶動其他好習慣形成。
可見,吃早餐、整理床鋪以及讀書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可以在今后的生活里幫助我們保持腸胃健康、保持心情愉悅與室內的清潔,有利于我們從書中汲取營養,養成更加深入的思考習慣。
所以,核心習慣對一個人的改變是全面性的,一旦我們可以找到適用于我們的“核心習慣”,就可以徹底讓過去混沌的生活改頭換面的。
那除了早起以外,還有什么核心習慣呢?
對很多人來說,運動是引發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
研究人員詹姆斯·普羅查斯卡說:“運動有很大影響,它包含某些讓其他好習慣更容易形成的因素。”
這里的運動不僅指生理層面的,還可以進一步地指意志層面的。換句話說,人們不僅可以培養強健的體格,還可以培養自己強健的意志力。
那培養強健的意志力有什么好處呢?
如果人們在生活的某一個方面加強了自己的意志力量,比如體育運動和理財項目,那么這種力量會進入他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中。一旦意志力得到加強,它就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你形成了意志力鍛煉的習慣,你的大腦就會駕輕就熟地幫助你專注于自己的目標。
“這就說明了為什么強迫孩子上鋼琴課、參加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我們不是為了配眼神童或音樂家,當你學會強迫自己練琴一小時或長跑15圈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培養自我約束力量了。一個能跟著球跑15min的5歲幼童長大后,一定是一個按時做功課的六年級學生。”
所以,對如何探索自己的核心習慣還感到迷茫的小伙伴,可以從運動入手,嘗試改變帶來的驚喜,積極自信地迎接生活里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