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求說:”我非不悅先生之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先生說:”力量不足,半路休息些時,現在你是劃下界線不再向前呀
冉求已經是孔子七十二賢者之一,可他也有對孔子的學問望而卻步的時候,可見在事情開始之前,想放棄的理由永遠都很有道理,而放棄的理由越立得住腳,那么你給自己畫的牢籠就越牢固。
冉求的理由很有道理,的確,孔子的學問太高深了。但孔子立刻就看出冉求這樣其實是在內心給自己劃了一個界限。
你有沒有仔細想過,每做一件事,你首先考慮的總是事情做不成的原因?
比如《小狗錢錢》里的主人公吉婭在小狗錢錢說準備為每一個夢想都準備一個夢想儲蓄罐的時候,她腦子立刻有的想法就是,“那我得淮備許許多多的儲蓄罐。而且即使我每次能給每一個儲蓄罐放上 1 馬克,我也得等到 20歲生日的時候才能攢夠錢。何況這樣一來,我就沒有錢來滿足我其他的愿望了……”
這里得提一下的是,吉婭每個月的零花錢只有20馬克。而如果吉婭每次能給每一個儲蓄罐放上 1 馬克,一個夢想的實現就得8年(ps:吉婭現在12歲)。
所以吉婭就覺得是自己的力量不足呀,吉婭覺得“假如我得到的零花錢是現在的兩倍,那么我的情況就棒極了”,如果吉婭的零花錢是現在的兩倍,那么實現她的夢想好像只需要4年的時間,這樣一想,是不是情況就好很多了呢?
就像子貢說自己“聞一知三”,而顏回“聞一知十”,如果冉求像顏回那樣“聞一知十”,那么他是不是不會遇到“力不足”的問題了呢?
不是!
正如小狗錢錢是這樣回答吉婭的,“吉婭,你現在可能不相信我說的話,但如果你的零花錢是現在的 10 倍的話,你的問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我們的支出永遠是隨著我們的收入而增長的?!?/b>
支出永遠是隨著我們的收入而增長的,困難永遠是隨著你閱歷的增加而變難的。
假如吉婭的零花錢是現在的10倍,那么她想要的夢想也將會需要更多的錢。
就像一個乞丐能想到的皇帝的樣子,就是用金碗吃飯,而那些以九族為賭注去謀朝篡位的人,看到的“天子一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說到這里,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覺得冉求不過如此,還沒開始,這么容易放棄了?但請不要這樣想,因為冉求的開始,可能就已經高于大多數人的終點。
我在王路的《其實你知道的世界很陌生》里寫到他有個朋友,喜歡佛學,買了成堆成堆的佛學書籍。抄寫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心經》、《金剛經》。這是他跟他朋友的對話:(ps:我指王路)
我說:“你看過一百本,不一定入門。我看過一本,就入門了?!?/b>
他說:“胡扯,我看一百本還頂不過你看一本?”
我說:“我看的是《瑜伽師地論》。三藏典籍浩如煙海,但只要你沒讀過《瑜伽師地論》,就不足以談論佛學。”
他心悅誠服:“我聽老師說過,書店里也翻過,讀不懂。”
我說:“骨頭要揀硬的啃。什么叫發大愿力?越是你望而生畏的東西,越是拿過來啃,一直到把它啃爛為止?!?/p>
他說:“一直啃不爛怎么辦?”
我說:“那是你愿力不夠大。一座看上去永遠不可能逾越的高山,只要你盡力去翻越它,最終是能翻過去的,但你首先要嘗試去翻越它?!?/p>
他感慨道:“翻越了,你就精通了?!?/p>
我說:“不,翻越了,你就入門了?!?/b>
冉求的開始可能比我們的所認為的開始高十倍也不止,換句話說,就算你比現在好十倍,你依然會遇到跟現在一樣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