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處由人性驅動的世界,你無法不考驗人性,或者無法不被考驗人性。
舉個例子,假如有人嘴癢,悄悄給你說看見你老公和xxx好幾次出沒xxx地方。你淡然笑之,你覺得自己非常信任、了解他,無需去考驗他、懷疑他、猜忌他的人性。然后,你也沒有做出任何“考驗”他人性的舉動,比如跟蹤、監控、偷偷翻聊天記錄,還是一如往常。結果,最后你們的感情持續升溫,越加幸福,從未發生過婚姻危機。
請問,你有沒有考驗過他的人性?如果你說沒有考驗他的人性,請問你是如何做出對他的絕對信任的判斷的?
你之所以能做出這種信任的判斷,就是因為你在之前做足了基于他人性的考察、考驗的功課,現在你之所以敢不去考驗其人性,只是因為你很自信你之前的考驗結果而已。
我們知道馴獸師跟“性”相對穩定的動物打交道都要考驗、試探其獸性,更何況人。人性更為復雜,你要生活在人堆里,你就無法不去考驗人性。所以,只要你要與人打交道,“考驗人性”就是必然的第一步,就如同你要品味美食,首先得張嘴一樣,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件事情。
朋友打電話給你借一萬塊錢,你要不要權衡權衡這一萬值不值得借?
朋友找你合伙一起做生意,你要不要權衡一下兩個人干不干得下去?
有人請你吃個飯,你要不要掂量掂量這個人跟你的關系如何,人品如何,值不值得去?
同樣的事情,你為什么會喜歡跟這個人合作,而討厭跟那個人配合?
同樣的話,為什么從這個人口中說出你就相信,而從那個人口中說出,你就懷疑?
這些疑問不都包含了你本能地對其人之性有一個評估、考察、檢驗的過程嗎?人人如此,毫無例外。所以,在人的關系網中,你既處于時刻考驗別人的人性中,也處在被別人考驗你的人性中。
不管是考驗或被考驗,處在人堆中的你,會遇到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人性,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記住你的原則,底線,和你的善良。
如果你一味地想要去考驗人性的深度,就是個無底洞,只要你肯開條件,沒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當你遭遇“想不到”的糟糕結果時,你就開始后悔、懷疑當初的“試探”行為了。于是你產生了“該不該考驗人性”這個疑惑。
考驗人性,如果非要去追個底有多深,定個論有多可靠,是很無聊的。
人性如水,是根本無法定性和定形的。你給它加入什么雜質,把它放入什么杯具,它就可能變成什么性,成什么形。
考驗人性,只有去觀察、考驗他在某個“刻度線”是什么反應才會有價值。
即你要考驗的不是人性的深度,而是人性的安全邊際在哪里。這才是考驗人性的正確姿勢。就像你不知道太平洋的水有多深沒關系,但你知道太平洋哪些部分的水深足以載船,哪些水域什么時候起的浪足以掀船,就足夠。依此,你可以避開風浪擇時擇地而動,而安全出海與著陸。
考驗人性也是這么個道理。你只要知道了他的性,在不同的底,是好人,壞人,可靠的人,還是不可靠的人。他的底會告訴你這個人在某種情況下,他會是好人,壞人,可靠的人,不可靠的人,可用之人,不可用之人。因此,你也就知道,在某種情況下,你該與之合作,還是停止合作,你該出手,還是該收手。
對待人性真正要做的功課是“在xxx情況下,他是什么樣的人”,而不是“他是什么樣的人”。前者是能得出一個比較可靠的答案的,而后者永遠沒有答案,只有一個讓你迷而不得問題“應不應該去考驗人性”。說到底,這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會不會”的問題。
最后,為這種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的烏龍狀況,再次明確我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