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作家發了條微博說,有人在留言里警告她:不養兒女,將來會很慘,老了沒人伺候,不信走著瞧。這話太熟悉了。我與身邊不少朋友,大都聽過類似的規勸:必須要生孩子。女的不生孩子那還是女人嗎。你現在手腳都能動不覺得,老了你就知道了。沒孩子到時候誰管你……
如果生孩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養老,那幾十年后真能如愿嗎?
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寵溺和無原則付出,舉世共睹。父母無私的愛,沒有錯,養兒防老的期待,也是正常。但如果期待過多,到最后往往會讓人失望。小時候像糖娃娃一樣被你捧在心口的小孩,是你的喜怒哀樂,你的命。長大以后,你把房子留給他,存款留給他。當你老了,臥病在床需要治療和看護的時候,他陪你的時間卻少得可憐,態度也未必始終耐心,大病要拿錢,他可能還會猶豫兩天,衡量值不值得。作為一個醫院家屬,病床前的寒心我已聽過太多,也曾去敬老院探視過,也到臨終關懷醫院做過義工。鐵打的院子流水的老人,孝順的子女,不是沒有,真的太少。
不生孩子的人,老了會活得很悲慘?
這是一個夸大版的悲劇想象。沒有子嗣的老人,仍可能會有伴侶、朋友、親屬、以前單位同事,老死在家里田間街頭無人問津的事,并不太多?,F在給老人們娛樂的,不僅有小區健身綠地、棋牌室、活動中心、廣場舞、老年大學,還有越來越多的養老院。帝都這種一線城市,公辦養老院早已一床難求,郊縣那些私營昂貴的,也不少子孫滿堂的健康老人入住。當你老了,有經濟的保障,有精神的慰藉,有能力安排好夕陽生活,為什么會活得悲慘?
反觀不少老人,孩子生了不少,也都各自安穩,到了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顧的時候,子女卻互相比較,精打細算,生怕自己多盡一份心,這對老人的打擊,恐怕才更大。所以,老年人活得悲慘與否,和有沒有孩子沒有直接關系。
生孩子,除了養老,有的人是真心喜歡孩子,還有人是為了愛情,陪伴,為了生命的延續。還有的是,碰上就生了、我爸媽想抱孫子、維系夫妻感情、別人小孩都打醬油了……
在我看來,生孩子的意義,是帶另一個生命來感知世界。世界很大,有風雨雷電,有欺騙有邪惡,你不可能一輩子庇護這個生命,讓他只享受美好溫暖,不聽不看不受到外面的污染打擊和傷害。你能做的,就是教育他,引領他,培養出好的品德和健康的體魄,讓他即使在糟糕的環境下,也具備生存能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生活中和你的聯結會漸漸變少,當他能獨立思考時,你就沒法再替他做決定。他的人生,歸根到底是他的,不是你的。不要太過期待他長大后會反哺給你什么,不管是物質回饋還是較多的陪伴。能做到,是他有心。不能做到,也是人間常態。
生養孩子只是一種選擇,而不生養是另一種選擇,完全不應該遭到非議。
為什么不生孩子?原因很多啊。有的人沒有合適的對象,不愿意為了趕著年齡生子就勉強結婚。有的人從能力和財力方面,都還沒準備好為人父母,這種情況下,懷的不情愿,生完了問題更多,免不了一地雞毛。有的人生性就對小孩子興趣不大,更中意自由自在成年人的生活。還有原生家庭里小時候受過傷害的人,長大后,有的會變本加厲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心理上是對過往經歷的一種補償和安撫;而有的人,介于童年不愉快的回憶,可能會特別抗拒去養育一個小孩。
還有些人,他們自己就可以活得很豐盛,不需要非得結婚非得生子來泯然眾人。韓國女演員金惠秀,四十六歲的單身女性,一直挑戰不同的角色,陸續拿下了演技大賞,最佳女配,最佳女主。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并不影響她做一個優秀的女演員,一個魅力超強的女人。前幾天看了她的新片《告別單身》,其塑造的角色閃閃發光。當一個人能力、心智和經濟足夠強大時,就會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擇。
生或者不生,從來不該有必須一說,“必須”這個詞,在很多說教里,只能反映出說教人的自負和強勢。我樂意和觀點不同的你聊天,前提是我們彼此保持對對方應有的尊重。生或者不生,本來就是成年人的私人選擇,不要輕易站在道德高點去指導別人的人生。生或者不生,也不需要板上釘釘,發誓一樣用力?,F在不生不代表將來不生,人是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想法。只是每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前,認真思考過,想明白選擇的代價,自己能否承擔。這比隨波逐流重要。
人和人經歷不同,格局也千差萬別,并不是每個人都甘心囿于某種形式里。同樣是家,在你看來是港灣,換了她則是枷鎖。我們都無法真正體察別人的甜和苦,能稍微持有一份同理心就很可貴。
在充滿無限可能的生活里,尊重個體選擇的多樣性,是基本素質。如果低調無害有內涵的你,還是不能屏蔽掉那些喋喋不休都是為你好的親友,和莫名其妙攻擊你的網絡陌生人,請收下我的建議:
別和價值觀不同的人撕。為了肝調脾順,安寧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