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世界】
關于冥想的了解,散見于T之前結合WLL、ST、AP的分享所做的解讀。九月水星,LYY的兩次冥想,以一種電影全景式的波瀾壯闊和深刻的生命體驗給我們帶來直達心靈的沖擊:陳設簡陋的昏暗房間、幻化成黑蛇的掃不完的落葉、空空如也的水池、零亂的海灘、怡人的夏日美景、森然的白楊樹……女孩小小的心努力的想讓自己表現得足夠好,乖巧得有如一只柔順的貓咪,可是置身在頭扎白羊肚毛巾的爺爺和在灶臺邊烙餅的奶奶中間,為什么會覺得恐懼?!在一個年僅四歲的女孩心里,究竟在渴望著什么,又懼怕著什么?女孩快六歲了,身體變得消瘦,神情也更顯羞澀,滿心歡喜的迎向每一個造訪的人,“噢,你看,我的作業做得多認真!我還會切菜、揉面、跳繩踢毽子!我還會……姐姐怕老鼠嗎?我不怕!我可以把老鼠鏟起來頂到頭上!可是,姐姐為什么發出那樣尖利的叫聲?我做錯了嗎?外婆為什么都不看我一眼?媽媽!媽媽怎么也不理我?她看起來那么悲傷,是我不好嗎?一定是的,不然她們怎么都不喜歡我?我不能哭,也不可以鬧,我要懂事,不要說話,不能讓媽媽煩心,我去跟小狗玩吧!啊!菜園子的圍欄怎么倒了?整個世界都在劇烈的抖動,腳下的地面斷裂、塌陷,小狗不見了!我要回家!我拼命的跑著,顧不上喘一口氣,家!家在哪里?我家的房子也倒了,外婆呢?媽媽呢?她們在哪里?!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我成了一個孤兒,奔跑在無盡的荒野,哪里才是我的家?一個男人在釣魚,他看起來很英俊,他會收留我嗎?噢,他笑了,是愿意要我了嗎?他的笑讓他看起來多么的玩世不恭啊!他的家那么簡陋,那么零亂!我的雙手不停的收拾,卻總也無法讓它變得干凈和整齊!可是我還能去哪兒呢?還有誰會收留我呢?!”
好想能夠完整的再現YY的兩次冥想,但是搜索了與之有關的全部記憶,也只能記錄下只言片語,深深印在腦海中的,是YY傷感的話語和無法抑制的淚水,還有跟隨著她娓娓的敘述及所呈現的畫面內心的一次次共振般的顫栗!我們經歷著不同的故事,卻承受著相同的傷痛,那種無法言說的惶恐和哀傷,誰可以懂得?!充滿喪失感的心靈,又是多么輕易的迷失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之中!是誰,在我們最深的夢境中植下了憂傷的種子?在渴望的眼神中,我們期待怎樣的凝視?睡夢中,YY看著那個小孩,感受著她的不安,心里充滿了哀傷,而脫離了夢境的她無論如何用力,也無法擺脫夢境給自己帶來的傷痛!現實與夢境,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YY用語言的河流讓自己重新沉浸在夢境之中,我們在變幻的河邊佇立,已分不清夢里夢外!
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即使是血濃于水,也橫亙著無法跨越的河流,這條河流讓你和他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在相互的陪伴中,或是彼此扶持,或是小孩般無休止的撕扯和控制?在怨恨的對視中感受著冷漠和隔離;看著可恥的蛆蟲在他身上腐爛束手無策;承受著命運的巨手翻云覆雨卻無能為力!巨嬰時代的人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活得那么墮落和瘋狂,也不愿意去想為什么活得那么憋屈和無奈!我們以為自己足夠強大,面對不堪,我們本能的選擇遺忘,以為抹殺一切就可以迎來新生。強悍的武裝之下常常隱藏著脆弱的靈魂,我們有如一粒微塵,孤獨的在太空滑行,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安穩的著陸!原始的依戀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如果我們不再依靠外物尋求內心的平靜,那是不是預示著我們真的長大?
【個體化與生命的可能】
個體化形成的核心是心靈的成長模式,真正的個體化的過程,也即意識與潛意識自我的妥協,始于人格的創傷以及伴隨著這種創傷所帶來的磨難。意識自我常常感到它的意志和愿望受到阻礙或者表面看起來事事如意可內心卻充滿了虛無感。布雷爾作為維也納最有名望和地位的醫生并擁有富有而美麗的妻子卻因為對貝莎無邊的幻想折磨得痛苦不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夢,是個體化最突出的特點,是最接近潛意識自我的心靈的總體。它以隱形的控制和調節創造了一種緩慢的不易為人所察覺的心靈成長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那些被抑制的生長得以發展,個體得以完成一種無需靠意志力來控制的自然成熟的過程。就像一棵看似無用的樹也有著屬于自身的使命,任何一個生命都無權去評判另一個生命的價值,真正的圓滿是完成生命自己本身的使命。只要生命在進化,人生的階段就不會是一成不變!尼采在對布雷爾的治療中,通過不斷追述其夢境中的情景幫助布雷爾找到了自己所附加在貝莎身上的各種不真實的幻像,終于得以坦然的去面對內心對死亡的恐懼和由深深的喪失感所帶來的補償。對死亡的恐懼來源于不能做真實的自己,來源于對時間不可逆和生命枯竭的絕望,如若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死亡代表的就只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我們對欲望的愛,要遠遠勝過愛欲望的對象本身。因為欲望屬于我們自己,而對象和我們本無關聯,所以任何一種外物的補償,都無法填補心靈的空虛!
陰影是意識自我未知或極少被認知到的個體特征,也是外在個體自我生命源泉的潛意識因素。我們發現陰影,也本能的否認陰影的存在,我們通過觀察他人去感知陰影的力量。陰影顯現人格的特征,它就像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看著鏡中的自己,常常不知道應該把它看成朋友還是敵人。理性的光芒如果可以穿透黑暗,我們能夠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阿妮瑪和阿妮姆斯是我們內化的異性形象,深受原生家庭中母親和父親的影響,鏈接著我們最原始的激情,可以為我們帶來積極的體驗也會讓我們陷入消極的深淵,而我們所愛的對象,常常成為這種內化形象的替代品。我們對感情的定義是停留在具體的外物抑或單純是一種審美,是甘愿付出甚或是超越感性形成智慧的化身,決定著我們在親密關系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又將收獲什么樣的人生果實。
【視覺藝術中的象征主義】
象征的歷史表明,世間萬物皆可具有象征意義,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潛在的象征。人類潛意識的發揮自身獨有的創造力將對象或形式轉化為種種象征,并將它們表現在宗教以及視覺藝術之中。
可以說明不同歷史時期藝術中象征主義表現特性的三個主題是巖石象征、動物象征和圓形象征。歷史的早期,人類把巖石制成可供辨認的形狀,并嘗試去感受巖石所能承載的精神上的內涵。而現代的雕塑所傳達的,也是一種借由“擁有靈魂的石頭”做出的“自我的代言”。
在人類最原始的時代,人們就通過佩戴動物的面具或干脆把人裝扮成動物來讓其看起來具有非凡的能力和某種賦予權威性的象征物。圖騰動物的出現更說明了這一點,動物保護神意象的生動性和具體性使人得以確立他與存在于心中的、代表著壓倒一切的力量的動物性之間的關系。他害怕這種力量,力求用犧牲和儀式來謀求它的好感。
大量的神話與原始動物有關,在每一種民族的宗教和宗教藝術中,動物的特征皆被視為至高無上的神明的特征。古代的印度、巴比倫和希臘的諸多神話故事乃至基督教中,都充滿了動物的象征。而所有時代的宗教和藝術中的無以計數的動物象征體系所強調的并不僅僅只是象征的重要意義;它表明人們把象征的心靈內容即本能統一到他們的生命之中是何等的重要。從本體意義上看,動物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它是造化的一個部分。它不可能欲求任何其本性之外的東西,換一種方式說,即是它順應自身的本能。這些本能在人類生命中自有其對應的形式:人類本性的始基是本能。
動物的主題象征著人的原始生命力和本能特性,象征著潛意識的自我,人是否能夠接納自身的“動物生靈”,是否能夠將這種本能統一到自己整體的生命之中,是避免本能與意識分離的必要手段。受傷的動物會變得瘋狂,被壓抑的本能會傷害人的心靈,它可以控制人也可以毀滅人!
圓形是潛意識自我的象征。它表現心靈總體的一切方面,其中包括人與整個大自然之間的關系。無論它出現在哪里,它都指向單整的、至關重要的生命的終極整體,而梵天和佛陀的凝視,為人類標示出尋覓心靈完整的方向。在禪宗中,圓代表著澄明,它象征著人的完美之境。
很多著名的城市依據曼達拉的地面圖建成,但無論是在古典的或者是原始的城市奠基中,對于曼達拉地面圖起支配作用的從來不是審美或者經濟上的思慮。它是將城市變為井然有序的宇宙,變為一個將其中心與另一個世界聯為一體的神圣之地的轉化。而且,這一轉化與篤信宗教的人的生命感和需要相吻合。每一座具有曼達拉平面圖形的建筑,無論是神圣的還是世俗的,皆是從人的意識內部向外部世界投射出的原始意象的具體化形式。城市、神殿變成了心靈整體的象征。
文藝復興的到來,讓人們的世界觀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重新轉向大地,重新發現了自然的美。與此同時,藝術變得更為寫實,更富于感官色彩。但這種形式的變化,這種對于象征主義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的變化歸因于審美,而不是宗教。文藝復興帶來了藝術、哲學、和科學領域意義深遠的變化,但是對于篤信基督教的人們來說,基督教的中心像是不可以隨意更改的標志。提倡物質神秘玄義的煉金術士們,追尋人身心的整體,而圓是他們創造的無數象征之中重要的一個。
文藝復興時代尤其是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用他們對大地母親深沉的愛創造出了影響五個世紀的精美絕倫的感覺藝術的佳作。羅伯特·德羅尼的《太陽輪》、昂利·馬蒂斯的《靜物和裝水芹的花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幾個園》、保羅·納什的《丘陵是的事變》和《夢中的風景》、保羅·克利的《理想的極限》,都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詮釋了圓形是心靈的象征這一理念。
象征,是現代繪畫藝術的核心,而藝術家,則是他那個時代的精神的體現者和代言人。“沒有任何人能夠隨心所欲的作畫。一位畫家所能夠做的是竭,竭盡全力用他的時代所能賦予的意愿作畫。”(讓·巴贊)“偉大的藝術家并不從往昔歲月的迷霧中去尋覓他們的形式,而是竭盡所能,到他們世代的真正的、具有深刻意義的引力中心去尋覓探索。”(弗朗茲·馬爾克)
當潛意識被感知時,強烈的吸引力就出現了。現代藝術作品所產生的效果不可能完全用它們的外觀形態加以解釋,它帶給觀者的那種人類的契合感遠遠超過了形象視覺藝術。它的意圖在于:表現人本身的幻象、表現生命和世界的精神背景。文明使人越來越遠離他本能的始基,在自然與心靈、潛意識與意識之間,鴻溝出現了。這些二元對立的存在賦予了在現代藝術中尋求表象的心靈境遇以典型的特征。“普通的事物展示了那些單純的形式,通過這些形式,我們可以認識到生命的更高一級的、更有意義的生存境遇,在那里,藝術的整體光輝棲居留駐。”(卡羅·卡拉)“由于我們認識到物的內涵比它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外部形態更豐富,因此物超越了它的表象的諸閥界。”(保羅·克利)“正是因為物仿佛是負載比其自身更巨大的力量的載體,因而喚醒了我們的愛。”(讓·巴贊)藝術家們,以自己的感受表達了自己對藝術象征性的理解。這和古老的煉金術所提到的概念“物質中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物的內涵比眼睛所看到的要豐富。
意大利畫家席里柯受叔本華和尼采虛無主義的影響,致力于用藝術去表現人生命的空虛,他的努力深深的觸及到了現代人存在困境的核心,即如尼采所說“上帝死了。”這是現時代人類的心理事實,上帝的意象從現代人的潛意識之中消失了,也就是說,一種能夠賦予生命至高無上之意義的意象喪失了!盡管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也只是人類的一種表述,但它作為一種超驗生命的存在對人的心靈產生了某種神秘的影響。人類想獲得一種嶄新的非個體的責任,就是為了尋回被上帝遺棄的孤獨者的尊嚴。相較于席里柯,俄國畫家馬爾克·夏加爾豐富的象征卻深深植根于對宗教和生命的虔誠和熱愛之中,他從未真正跨越意識閥限,進入潛意識,而是“始終將一只腳踏在滋育他的堅實的大地上。”而這,正是人與潛意識之間所應該建立的正確關系。如何正確的處理意識和潛意識的關系,是人類怎樣安身立命的關鍵!在意識和潛意識的交互作用中,潛意識有可能會向我們展示一條戰勝空虛的孤獨郁悶的道路,這是潛意識的價值所在。
原子核物理學剝奪了物質的基本單元的絕對剛體性,它使物質變得神秘莫測,從而引起了一種關于現實觀念的革命性變遷。人類意識到古典的物理學的法則統治了我們的自然世界。但是在心靈的領域里,潛意識世界的法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力量,和核物理學巨大的影響力一樣,它的規律、過程、和內容是令人無法想象的。現代抽象藝術以象征的方式賦予了“萬物背后的生命”可見的形式,所暗示出的現實和生命成為了物理表象和心理表象共享的背景。眾多的藝術家力圖通過萬物的嬗變,通過幻想、超現實主義、夢的圖畫、機緣的應用來穿越表象,進入背景的現實之中或者進入“物質的精神”之中,而抽象派畫家們卻把他們的背轉向萬物,用純粹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和潛意識一樣,現代藝術同樣也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特性,它是玄妙深邃的自然主義,還是邪惡的毀滅性的精靈,全由注視者的心靈來決定。
【自由聯想】
場景一 ?浸潤在空靈悠然的樂聲里,我仿佛置身于無人的曠野,輕柔的風緩緩而來,吹過面頰,吹過燥熱的心房。清涼的月色籠罩大地,溫柔的俯瞰著沉睡中的生靈,如此寂靜的夜晚,疲累的心也該歇一歇了吧,沒有擔憂、沒有恐懼、不懷念過去也不設想未來,讓生命就此停駐?只為這一刻的安寧,夫復何求!
場景二 ?在蜿蜒的長廊中茫然四顧,隱約間前面似有一長衣人引路,按其指點慢慢前行,長衣人忽而不見,但每每不知該往哪里走之時,長衣人就又會及時出現。
場景三 ?行至一巍峨廟宇之中,正中立一面容慈祥的佛像,似有人說話,聽不大清,心里卻是會意,知是讓我把頭抬起來,我在動嗎?是在動啊,頭似乎被頂上的一股力牽著,緩緩的仰起,而身體有如冰雪融化,漸漸變得輕松!
積極的自由聯想是一件不可思議的體驗,在音樂的陪伴中,竟可以在幾分鐘之內進入深度睡眠,醒來全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人的心靈是需要獨處需要安靜的,就像一臺不停轉動的機器,若不善加保養,終有一天會出問題的!
【小注】
這次的備忘寫得很吃力,因為涉及到榮格《潛意識與心靈成長》的許多理論性的內容,在梳理的過程中進度緩慢,不確定之處頗多,就當是借以和大家討論的一個初淺的文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