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美育或者藝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懂藝術,還有人認為藝術是圈內人的事,和我們日常生活毫無關系。其實藝術就是美的載體,而美無處不在。
去年孩子上了幼兒園,學期末的時候老師說可以多帶孩子去美術館看看展覽,給孩子進行藝術啟蒙,感受一下美的熏陶。我們從孩子三歲開始就報了一個創意繪畫課程,不為其它,就因為孩子喜歡這些斑斕的色彩,她很喜歡畫畫的過程。
美不僅僅是美術館里陳列眼前的一個個藝術品,更多時候他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你挑的每一件衣服,方案中的每一個頁面,你眼中大自然的風景……
美無處不在,我們需要的是對美的感知力,這是需要培養的,而孩子的感知力比成 人要強得多。當你的孩子開始對世界的美充滿好奇的時候,他需要一本美的書來引 領他深入探尋,而《藝術啟蒙 懂名畫的孩子有氣質》正是一本美的啟蒙書。
本書由卓克和羅翔共同編著,全書分為上下兩部,上篇分為世界名畫與著 名博物館,下篇分為中國名畫與著 名博物館。講述按照時間順序,從5世紀到20世紀,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從國外到國內,從時間到空間跨越整個藝術史。
每一幅名畫旁都配有作者介紹和名家創作背后的故事,幫助我們了解名畫中不為人知的細節,更全 面地了解創作背景,還展現了全世界不同博物館的獨特風采,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全球蕞精美的名畫和博物館。
達芬奇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著 名畫家,但其實他的名字叫做列奧那多,他的繪畫天賦在他少年時期就體現出來。他是一位喜歡畫畫的全能科學家,他留下的13,000張左右的手稿中,涉及繪畫、音樂、建筑、數學、生理學、植物學、氣象學等眾多領域,他的繪畫作品被認為是曠世奇作。
我們小學書本上就學過《最 后的晚餐》,其實畫中有許多細節,書中都做了標注:比如從左到右依次介紹了每個人物的身份,達芬奇在畫中畫了鱈魚,說明這是當時蕞流行的食物,畫中每個人物的神情都各有不同,表現了每個人或緊張或愧疚或淡定的心理活動。
《蒙娜麗莎》讀一下為什么如此神秘?原來作者故意把這幅畫背景中的左側地平線畫的比右側要低,而且畫面中景物的走勢以及衣服紋路的方向全部指向人臉,引導著大家把焦點聚 集在她的臉上。
拿破侖是這幅畫的忠實粉絲,他毫不猶豫把它帶回巴黎,掛在盧浮宮顯眼的地方。但真 正讓它聞名世界的,卻是因為它被偷了。1911年8月的一天,這幅畫從盧浮宮神秘地消失了,引起了整個歐洲的轟動,蒙娜麗莎就此聲名遠揚,好在1914年這幅畫回歸了盧浮宮。
梵高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在27歲才開始畫家生涯,在他人生的蕞后十年里創作了約2100幅畫作,著 名作品大多是生前蕞后兩年創作的。在他去世后,作品才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我蕞喜歡這幅《星空》,每次看到都能給人美好的想象。這幅畫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種是彎曲的長線,一種是破碎的短線。在梵高和他弟弟的通信中,我們能了解他的創作意圖,梵高當時已經在精神病院,而且有非常嚴重的睡眠問題。
如此偉大的一位作畫家,處境居然這么悲慘,但他依然為我們畫出了一片絕美的星空,它們也在更迭時光中成為了永恒。
在下篇中國名畫部分,書中為我們展示了顧愷之、吳道子、張擇端、王希孟、唐寅等作家的作品,時間跨度從公元前221年到979年,貫穿了秦漢時期到五代十國的近千年歷程。書中還特地展示了故宮名畫記,帶我們去挖掘故宮藏畫中奇特繪畫背后的故事。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家張擇端對每一艘船只、每輛車、每一個人的衣著、每一間店鋪的裝飾以及每一幢樓房的樣貌描繪都是真實的。每次看到這幅畫我都會感慨這幅鴻篇巨制是怎樣完成的呢?實在是了不起!
這幅畫埋藏著一條令人心悸的暗線,表面上是繁華盛世,實則危機重重,這是北宋后期的真實情景。張擇端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結尾,他把他的憂患、期待和迷茫畫在畫中,這就是這幅長卷深含的真 正秘密。
同樣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也讓人無 比驚嘆,這幅畫的繪制過程等同畫了五遍畫,卻只用了半年不到時間就完成。18歲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具有這樣的心氣和氣魄,生如夏花之絢爛,并不知道什么是畏懼。而《千里江山圖》千年不變色,靠的就是天 然礦石。
這本厚厚的大開本藝術啟蒙書足足有近300頁,書中為我們展示了上百幅名家畫作讓我們大飽眼福。這本兒童美術啟蒙書讓您的孩子在幼年就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等到春天就會發芽。
本書又不僅 限于兒童閱讀,成 人也可以在欣賞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去用心感受藝術的真諦,原來美就在身邊,原來美真的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