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到臘月二十三,
家家戶戶炮聲喧;
糖瓜粘住灶君嘴,
上天不會亂發言。
農歷的臘月二十三,在中國的民間,是一個與大年相呼應,為大年打伏筆,可以和過大年比肩的重要日子,因此,又被人們稱為“小年”。因為這一天,是民間傳承了數千年的祭祀灶君(民間稱為灶王爺)的日子。
漢民族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
據古籍記載,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人們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經典《論語》中,就有“與其媚于奧,寧媚與灶”這樣一句話,其中的“灶”,就是指雖然地位不是最高,但在家里是“現管”的灶君。先秦時期,祭灶位列君王和民間的“五祀”之一,“五祀”分別為灶、門、行、戶、中雷(中雷即土神,也就是民間說的土地爺)五神。這五神都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神祇,由此也可見,泛神論的先民們最為崇拜的,還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神祇,人生之要旨,畢竟是生存第一嘛。
上古奴隸社會的時候,祭灶屬于國禮,一般百姓人家是沒有這個權力的,國君祭灶時的儀式十分隆重,不但要用昂貴的禮器陳列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還要將真人扮成灶君的模樣坐在神主位置上接受祭典,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后來,灶君逐漸由統治者專擅的神演變為全民共享的神,放下架子成為平民百姓的神。
農耕時代,差不多家家戶戶的廚房里都設有“灶王爺”神位,成了上屆諸神中最為“深入基層”,最為深入人心的神。人們不但將他奉為“人間水火主,天上耳報神”,還賦予了他許多特別的“權力”:把他傳說成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監督各家善惡的神祇。他既作為一家人的保護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崇拜,也因他是玉皇大帝派來的監察官員而對他有幾分敬畏。過去,大戶人家的灶王龕大都設在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居窒簡陋,無處安置灶王龕的小戶人家,就將神像直接貼在灶臺里面的墻上。過去的灶王爺神象都是木版雕刻的油印畫像,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的當然就是“灶王娘娘”了。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等字樣的對聯,以求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千百年來的傳統說法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回天宮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他到了天庭后,要將他所在的這家人一年里的所作所為如實地向玉帝匯報,然后玉帝根據灶王爺匯報所反映的情況,來判斷這家人是善還是惡,最后決定對這家人是給予福報,還是給予災報。也就是說,灶王爺上天在玉帝跟前的這一次匯報,對一家人下一年度的運程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過去神權治國的時代,民間對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是十分重視的,是一點兒也不敢馬虎的。
祭灶的儀式相對簡單
人們雖然對祭灶十分重視,但比起對其他神祇的祭祀來,祭灶的儀式卻相對簡單。這可能因為灶王爺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家之主”、“米面之神”,而過去的人們講究勤儉節約,十分反對鋪張浪費,據說在灶王爺上天匯報的事項中,就有是否拋米撒面鋪張浪費這一項內容。如果祭灶時過于鋪張,怕犯了這一條款,讓灶王爺到了玉帝那里反而給添上壞話吧。我們晉中地面上的百姓們過去祭灶時,除了香燭外,只在灶王爺神像前供上麥芽糖制的粞瓜瓜或麻糖兩種粘度大的供品,意思是想把灶王爺的嘴粘住,以免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亂說亂奏。過去的民間智慧就是這樣,對神祇們存在既敬畏又褻瀆的矛盾心理。祭灶時雖然注意節儉,但各個細節上卻不能馬虎,該想的都得替他老人家想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所備的草料。祭灶時,還要把粞瓜瓜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祭祀結束后,要把舊的灶王爺的畫像燒掉,以示讓其升天。事后到集市上再請一封新的回來,在初夕時貼上,以表除舊布新之意。因為灶王爺是神界的一家之主,因此,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祭灶王爺時只限于在家中為一家之主的男子進行。女人雖然一年在灶王爺的面前做飯洗碗,但祭灶時卻只能躲到一邊作助手。
過去,祭灶送神是在晚上進行的,白天一定得進行年終大掃除,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不能讓灶王爺上天去說這家人非常邋遢。除了房子的干凈之外,自身的干凈也是重要,過去人們敬神祭祖前都得沐浴理發,穿戴得整整齊齊。
臘月二十三祭灶前的忌諱:一是夫妻間不能發生爭吵、小孩不能隨地大小便;二是忌在這一天宰殺;三是忌諱搗蒜,舊俗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里搗窮了。這些看似迷信的講究和忌諱,其中也包含許多合理成份,對促進人們講究衛生,保持家庭和諧來說,都是有好處。
據專家介紹,麥芽糖主要存在于發芽的谷粒特別是麥芽中,在淀粉轉化酶的作用下,淀粉發生水解反應生成麥芽糖,若是進一步水解反應,麥芽糖也就生成葡萄糖了。因而,從營養角度來說,麥芽糖的營養要比蔗糖(即我們平時吃的砂糖)高,而甜度卻遠遠不及蔗糖,所以說糖瓜是一種既營養又廉價而且好吸收的節日零食。
離我們漸行漸遠的農耕時代,物資匱乏,孩子們一年也吃不上什么零食。臘月二十三祭灶后的粞瓜瓜和麻糖等小食品,是孩子的一年中難得的吃零嘴的機會。
灶王爺上天述職期限為“七天”
灶王爺的這次上天“述職”,期限為七天。在過去的神權時代,人們迷信心理較重,對諸神特別的敬畏。尤其是作為“一家之主”供在家里灶臺上的灶王爺,人們在家中的一舉一動都在他老人家的眼皮子底下,更是叫人不敢怠慢于他。舊時的謹慎人家,家里不管辦什么大事小情,都要到他老人家的面前念叨兩句,雖然無法得到他老人家的點頭首肯,但也得叫他老人家知道。特別是遇到娶媳嫁女這樣的人生大事,除了虔誠地秉告他老人家外,還得寫明雙方的生辰“八字”請陰陽先生挑個好日子。如果不嚴謹點兒,害怕他老人家有所不滿,上天在玉帝那里給說上壞話。灶王爺不在的這七天,民間就稱為 “不忌不避”的七天。在這七天里,沒有任何忌避,娶媳嫁女不用請陰陽挑日子,想哪天辦就哪天辦,哪天都是好日子。在過去,這七天,也可以說是人間“無法無天”的七天。
不過,送走灶王爺以后,等著過年的這七天,雖然可以“無法無天”,但人們卻一天也消停不起來,因為眼看就要過年了,一攤子事情擺在那里等著人們忙忽的呢。我們晉中地面上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就是這七天的寫照:
二十三,打發爺爺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
二十五,家家戶戶磨豆腐;
二十六,割下豬肉割羊肉;
二十七,關住門門洗臭腳;
二十八,饃饃蒸下一笸籮;
二十九,提上壺壺打燒酒;
三十日,全家團圓揑扁食。
七天之后,也就是除夕晚上的子時,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迎神”的時刻,所謂“迎神”就是迎接從玉皇大帝的天宮上述職回來的灶王爺。屆時,人們要穿新衣,戴新帽,燃旺火,放大炮,隆重熱烈的儀式過后,把新“請”來的灶王神像貼在神龕里或灶臺正面的墻上,就算是把灶王爺迎接回來了,然后還得燃香燭,擺上供品,給他老人家洗塵。迎神的供品和臘月二十三祭灶的供品一樣,不能太過奢侈,仍以儉約為務,不能少的是一個用白面和紅棗制作的“棗山山”。棗山山也叫作花饃,過去農村有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習俗。這也是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過去,許多人家供在灶王爺神像前的花饃不舍得吃,能擺放好長時間。
灶王爺是“一家之主”,灶王爺不回來,這“年”是沒法過的。迎回灶王爺來,舊的一年才算是過去了,全家人就可以在一起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地過大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