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學開始住校,在一所當時稱之為我們那邊的“貴族學校”。那會家里面剛剛建完新房,水果行情不好,果園的收入迅速縮減,閑時爸爸也開始跟同村壯漢一起外出打工。那時候,爸爸在山西煤礦礦井下拉煤,一月收入600元。記得爸爸第一個月寄工資回來的時候,通過郵局,郵遞員送上門,但必須要蓋爸爸的章,我跟媽媽去鎮上集市橋頭配鑰匙刻章的攤位刻爸爸的章。
我們那個地方當時切實很貧窮,其實當時我所在的學校有很多轉學的,父母交不起費用了。當時我們村一年學費才100多點,我們學校要7000多,不算餐費。很多家長之所以當時花一萬多的建校資金(扶持學校建設,上學前先交的,不退的),加之每年高額的學費,多是受當時學校“一步領先,步步領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宣傳影響,加之我們那地方“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鄉風的影響,當然我們學校大多數是男生,我們那個地方重男輕女非常嚴重的。
我的表姐大表弟兩歲,就一直在村里小學讀的,表弟一年級開始就在我們學校讀的,讀完小學后又回到鄉鎮。那會有意識的懂事了,還是比較珍惜能夠在那讀書的機會。5年級的時候,當時我們宿舍有8個人,一個濟南來的,3個縣城的,2個來自鎮上的,我和另一個是來自村里的。可能當時的地域結構致使,即便再那么小的年齡,很多同學就在討論關于出身的問題。好似縣城的有獨特之處。也可能當時的互聯網還沒有現在這么普及,當時大家的見識都還相對短淺,對于一些人來說,對比自己涉足過的農村和縣城,縣城已然是大城市。因為除此之外,他也沒有再涉足過比縣城之外更大的城市。
所以嘛,人性在沒有正確認知約束的環境下,很自然的會流漏出不好的一面,縱使在孩子身上。我在那種結構性群體,最初受過排擠,在排擠無助的情況話,自然而然的會有思考,也那種引導下也開啟了我最初的思考模型下自我成長。有了思考后,就了個體和集體的辨別意識。開始排擠那種所引導的群體,比如絕不攀附某一孩子頭引領的小群體,自立為王,有人愿意跟我玩,我就跟他們玩,不愿意跟我玩,我自己也能玩的很好,反正看課間空也就那么一會。反而,后來自立為王,許多孩子跟著我玩。
不過后來這種意識逐漸膨脹,本來統一就餐一個學期也就800元左右,但自己偏偏不樂意了,要自己單獨打卡吃飯。理由是,每天排隊去吃飯,排隊回來,跟攆豬似的,桌子上面擺什么東西你就必須吃什么東西,想吃什么自己不能選擇。當時學校還不允許小學的學生自己打卡,需要初中以上才能去三樓的自助餐廳打卡買飯。后來,我跟媽媽說我們家沒錢,要幫媽媽省錢,結果媽媽心動了。找了當我們學校當老師的我表叔去跟學校打的招呼,開了個綠燈。
所以,五年級,我開始脫離了群。自主生活,最起碼在吃飯這件重要的事情上是這樣的。除了特殊情況下要交一些費用或買教材外,每周爸媽給的錢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自己要規劃好一天花多少,預留好回家的車費。那時候媽媽每周給我50元,我們每周五中午大休回家,在學校也就待5天時間。算下來14頓飯,我們家距離學校有30多公里,公交費用單程3元,剩下44元,平均每頓飯3元就足夠的。因為那時候辣子雞(當時的平邑家常名吃)才2塊5一份,一份的話我是吃不了的。雞腿一個2.5,很大的那種,一個管飽。餡餅,肉餡的5毛一個,豆沙的3毛。雞蛋湯5毛一份。
同村的一個姐姐在那讀初三,每周帶50去學校,回頭每次都還剩十幾塊回家。我媽給我50也是有現例參考的。但是不知為什么前兩周的時候,我周三就沒錢吃飯了,給媽媽打電話要媽媽去學校送。有時公交車不及時,媽媽等著急了,又怕我挨餓,就讓外公騎摩托車戴著媽媽去學校。因為去大餐廳吃飯后,找人不好找,媽媽跟外公每次到學校后,都是在宿舍等我。那時候的孩子的世界沒有現在孩子豐富,價值住校過著籠子內的生活,所以基本上有個家長來學校看學生,就是整個班的大新聞。下午,全班就有多個版本的,誰的家長,穿著什么鞋子,什么樣的衣服,什么樣的長相,帶了什么東西,說了什么話,傳遍整個班的男女生的耳中。
第一次的時候外公和媽媽都沒有說什么,媽媽也是比較注意的,畢竟小孩子的一些小心思,都漏在臉上。比如某農村來的同學的爺爺和奶奶可能從地里干完活,沒有回家換衣服就坐車到了學校,某些縣城的同學就假正經在家長背后擠鼻弄眼。所以,現在我看到網上曝各種版本的實習生澄清事件,我一起都不稀奇,因為自始至終有很多孩子沒有從那種教條中走出來,當然可能從他父母那兒傳下來的。他們骨子里認為人與人之間是有層級結構的,并且一直自負的認為自己高普通人一等,又低一些人一等。所以,對于他們認為高自己一等的人,他們自動化身為順從、忠誠的狗。對于他們認為低自己一等的人,自然驕橫跋扈,不懂的尊重。新聞上的很多案例可以佐證。
第二次外公和媽媽去給我送錢的時候,外公和媽媽對話沒有注意,當然他們切實也沒有那種意識。外公問媽媽還有錢嗎?媽媽說有,臨來借了50。是的,那種時候家里確實是一貧如洗,除了那好幾個村都知道的房子和果園,現金是沒有了。結果,那天下午班里很多郭猛的媽媽借了50元錢給他送來的版本就出來了,關于我為什么自己打卡買飯也出了很多版本。清楚的記得外公和媽媽走出宿舍門后,臨床的同學叫我過去,趴到我耳邊如獲機密般悄悄的跟我說,我聽到你媽媽說的話了,那50塊錢是借的。
不過還好,最初入學的時候,已經被特殊待遇過了,所以那次并沒有在心靈層面給我太大的摧殘。雖然小學考完試,畢業那天,我把一個玻璃水杯摔在了那個男孩的頭上,不過不是因為那件事對他記仇。因為他詛咒我考成績不好,因為在那之前整個5年級,我基本上一直都是班里數學第一名,語文比較差一般也是前五,英語一般第一(當時我們學校是比較重視英語的,我們小學就有外教的,雖然在現在看來,在當時那只是一個商業教育的宣傳噱頭)。
回想陳年往事,有點扯遠了,有的情節回訪過程中忍不住就笑了起來。不過有的情節想笑但倍感無力,因為難以掩飾里面折射出的發人深思的人性。
說回50塊錢3天花光,媽媽去送錢的時候當面也沒有訓斥我。不過,第三周回家的,媽媽給我錢的時候,話里暗示性的交代我家里真的沒有錢了,省點花。自己真的沒有亂花,自己感覺很委屈,眼淚咣當一下就出來了。媽媽看到后,以為錢不夠,就安慰我,不夠給她打電話,別太委屈自己。
那次回校后,沖完飯卡后,我開始記賬,每吃一段記一次。結果周一下午就發現了蹊蹺,當時我5年級,擠在高中和初中的學生堆里,排隊時候經常被插隊,好不容易排到了,也是很匆忙,選完后,打卡端著餐盒就走,不怎么看具體打了多少數額。那天下午,我要了一碗蛋湯(5毛),半份黃瓜炒蛋(1.25),一個饅頭(2毛),應該扣我2元的,竟然扣了我6塊5,當時我站住跟他說給我多扣錢了。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員連理也不理,繼續給后面的同學打卡,堅持了兩分鐘最后無奈的回去了。
周四早晨買早餐的時候,買了一個蛋卷奶油面包(1.5元),一碗稀飯(5毛),應該兩元,結果扣了我7.5,太離譜了。我找到了之前兩周自己錢花的這么快的原因,這次自己就是不走,站在那理論,那個傻X站到扮演著“一臉無辜”相。結果那頓飯自己沒吃,去找了小學部的主任高峰去反應情況。當時學校這一點還比較好,很早就引導學生公開監督學校的服務。當時我們學校的商店,被學生稱之為黑店,因為課間比較擠,小學的同學去買東西的時候,前腳剛接過來東西,還沒等找錢來著,可能就被后面的高年級學生擠一邊了。當你再次挨到柜臺旁的時候,賣貨的那幫姨太已經不承認了。當時也沒有監控,很多時候切實很難理論清楚。
至今十幾年過去了,已經有同學的孩子又去了那所學校的幼兒園,我們一起吃飯時還能談論起黑店的故事,雖然它有一個顯赫的門匾叫興蒙商店,大多數人可能早已忘記了他這個名字,一直稱呼他黑店,因為他切實很“黑”。話說,想當年的高峰主任大學畢業不久,還是正義十足的理想少年,那天早上他讓我跟在他屁股后面找了學校后勤處,又去了餐廳財務辦公室。還好,在那臺充卡的機器上能查到消費記錄。最后,負責幫我們核實這件事的一位女士一臉無奈的找來餐廳的負責人,餐廳的負責人又帶著我去餐廳三樓跟指認犯罪現場似的讓我指認是在哪個窗口買的早餐。最后,把給我打卡的那個賣飯二X男找來了,承諾讓我記著多打了5.5,中午和晚飯的時候繼續去那邊打,然后給我抵消。后來,這件事可能在他們那幫XX中傳開,很多賣飯的貌似都認識了我,多少對我是檢點了許多,對其他同學不知道。不過,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后來有沒有出外求學,過的好不好,但愿一切都好。
那是我第一次記賬受益,雖然我從那時候開始被培煉出那么一小丟丟理財的能力,這些年雖然遇到過很多困難,不過每一次都走了過來,從沒有被卡住過。不過記賬畢竟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忘記了自己從什么時間就終止了記賬,可能沒有堅持太長時間。近幾年,印象比較深的時候從10年自己創業的時間重啟詳細的記賬,主要目的是看自己的盈虧狀況,后來待業一段時間就終止了。11年開始有一段時間明顯的察覺不到自己的錢都花到哪去了,但是每取一次錢,放在口袋,不知不覺都空了。再次啟用了一個賬本,在普通日本上畫的表格,那段時間記得比較細,所有開銷很明確,看后一目了然。
12年斷斷續續的堅持了一年,13年開始用excel表格記賬,同樣斷斷續續的堅持了一年,不過很多時候可能一連一兩周忘記記。14年總體是連貫的,除了出去玩的時候忘記了,回頭忽略回憶的補記,但整體比前幾年要好了很多,記錄下的跟真實話費相差不多。記賬這件事業開始由最初的記錄開銷演變至觀察自己的愿景,觀察自己重點支出是否和自己計劃中的愿景吻合。借助記錄觀察生活,實時的調整自己。目前還沒有完全到精深的理財層面,自己正在有意識的去學習,逐漸開始往理財層面靠近。
下面是我2014年的開銷匯總。
月份表上可以看出,下半年待業后,下半年的總支出相對上半年明顯的減少。從相鄰月份看,忽高忽低,原因應該是每月匯總后,如果發現當月自己花費有點多,就會有意識的提醒自己節減花費。當月匯總后,如果不是太多的話,下月又會敞開放肆。年底3個月,有些社交和交通支出劃在公司里面了,看起來也相對要少一些。
2014年,住、學習,這兩塊比較大,各占生活總支出的20%以上。吃飯、社交、數碼,各占10%以上。總體花費自己還能接受,2015年在住房上要繼續改善,追加支出。學習上,2015年偏重語言提升,重點在英語學習方面追加投入,其次是個人成長領域,繼續保持在10000以上的預算。2014年形象方面,前期因為自己去年有辦理的3家理發店的會員卡,理發刷卡一直都沒有算入支出,后來燙發后買護發產品時算進去的。等明年,卡內金額用完后,準備找青島相對高端點的理發店,每次找店長剪發,形象支出會增加。醫藥方面,除了常規的體檢,2015年力爭通過規律的作息和適量運動,節減在醫藥方面的開支。數碼產品除必須品外(目前還沒有想到),其他意向購買的產品,全部變換為公司進展獎勵,根據公司的月度目標的達成情況給自己適時的獎勵。2015年,減少社交頻次,計劃平均每月一次聚會,保持現有開支。旅游上,要在15年增加,14年出去的比較少,15年計劃去香港、韓國、日本。交通方便,2015年買車后,會有大幅增加。通訊方便,保持在現有的2000左右。公文證件方面,2015要辦理多個國家的簽證,可能會有增加。穿衣方便,2015年追加支出,冬季預算在2000以內,春夏秋預算各700(包括鞋子),控制在3000左右。居家購物,每月200左右,控制在現在的狀態。
算下來,計劃2015年增加比2014年增加2萬左右生活支出,不包括計劃外的大額支出(購車款)。呵呵,這不還是蠻有好處的,參考著把2015年的支出預算出來了,提前給自己做一下工作。努力多賺點,才有的花。
這是郭小猛《知行合一》365系列第42篇文章,歡迎吐槽!
作者:郭小猛
感謝你花時間讀我寫的文章。讀完后如果您能有收獲,記得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哦,謝謝您。
如果你發現文中有紕漏,歡迎您隨時指正。
文中涉及到的觀點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可能不夠客觀,如果你有更好的觀點或想法,期待你隨時和我聯系溝通。在此一并感謝!
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
微信 | g u o m e n g 1 5 6 8
QQ | 8 2 3 1 5 2 6 6 6
新浪微博 | 郭 小 猛1990
微信公眾賬號 | 郭 小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