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聽一個講述高效學習的方法專題,談幾點自己 的感受:
許岑說: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模仿類,一種是建構類。
什么是自然模仿類呢?比如說你小時候學語言,是不是就是在模仿大人們說話?一句一句的增加自己的詞匯量,然后就學會了語言。所以養育者的詞匯量對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像某些孩子的養育者自己的語言能力就很缺乏,甚至說話還要靠手舞足蹈來表示,那么孩子的語言能力肯定比同齡人要差一點。
建構類則比較復雜,如果你要學經濟學,物理學,那么就需要建構一個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每個理論要環環相扣,這種方法創立起來的理論大廈,是有自生長能力的,也就是說具備了創造力。建構類的學習方式一般都比較復雜,而且需要更長的時間,也是中國孩子最熟悉的學習方法。我以前學物理的時候就用的是建構類的方法,(其實我學任何東西基本上都用的是建構類的方法,只不過之前不知道自己的方法都是這種而已。)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學任何東西都比別人慢,因為建構類的本來就是一種笨辦法,中國家長心目中的“聰明孩子”說到底都是些善于模仿學習的孩子,因為模仿式學習的特點就是立竿見影。。
好了分清楚兩種學習方式的區別后,我也慢慢明白生活中碰到一些學習現象的原因了。
比如說,我們中國孩子為什么學英語不行,學了十多年,卻還說不出一句正常的英文表達。就是因為語言的學習是天然的模仿類,我們卻在用建構類的方式在學:我們是不是都是從音標,到構詞,到文法?。。。這個過程看起來很有章法,卻不是自然的語言學習模式,整個過程非??菰?,真的沒有多少孩子能堅持下來,不信你翻翻你的 英語教材,是不是只有第一課是可以熟練背誦的?不是說我們沒有努力去學,而是方法就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