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趕海狗的"趕"字,用得神乎,有意思,是這方水土一個地方文化的體現。這個趕,是輕松的,如趕牛羊去吃草,如古詩經的牛羊下括,讓海狗們向著網袋魚貫行進。
? ? 趕海狗的緣由及方式,跟塞海狗泊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趕海狗是在很大的一幅泥油上進行的,不用筑泥泊基,也很難筑泊基,用的是"人海戰術"。一般在谷雨至白露期間,海情魚情風天好,才能趕海狗。
? ? ?田柳,也叫花魚,花柳,(不是病毒的花柳)這種魚比中指稍大,淡墨色,頭身圓胖,背有淺黃色花點,肉淺灰色,皮細肉嫰骨軟香,鱗片小而薄。捕捉田柳,主要是用籠子裝,叫田柳籠,還要帶備泥板,魚蔞,或魚蘿子。把灘涂魚上品桂冠定給田柳,珍品則印魚莫屬。一一彭天演《一方水土》之"大洋頭"選段。 ?
? ? ? ?那時代,沒有電話,更沒手機,僅憑順風耳,聽到海岸傳來預先設定的螺號聲,村里的螺號聲也跟著"嘟""嘟""嘟"響。一聽到螺號聲,那些有份參與督罟的強壯叔伯,便放下所勞作的農活,從四面八方涌回村里。一邊煮飯,一邊準備出海的家鐙,(家鄉話,即工具。)全副武裝后,在堂基集中,向海邊進發。
? ? ? 小時候,大人們挿完早造田,便要染楫。早期楫網是用麻線織的,要用新鮮鴨蛋的蛋白來染楫網,染一次大約用10只蛋的蛋白,剩下蛋黃用盤裝著,上面灑幾粒鹽曬干,便是我和弟弟焗飯的美食了。染了網曬干,是為了下水后,起水容易疏漏,便于操作。因為是蛋白,易容于水,大概出海兩三次,便要再染一次了。后來有了魚絲網,從此便不用再染楫網了,我們也少了吃咸蛋黃的囗福。
? ? ? ?我村面向的海門,是個天然避風堂。三面環山,又有多條山澗溪流,沖薄較咸的海水,泥油及灘涂。魚類,蝦類,貝殼類,世世代代來此繁衍生息,產卵培殖下一代。每次水頭水尾,前來產卵的魚類,蝦類都有所不同。我所記得的,除了趕海狗,還有趕赤拉,趕苗蝦,趕白蝦等等。我沒見過趕海狗是如何進行,我弟弟也只有一兩次趕海狗的經歷,那是跟塘富村林姓兩兄弟出海趕海狗,目睹并參與的過程。他說:"趕海狗,非常講究技巧,急不得。一、要慢;二、要動作輕柔,不能太響,動作太大;三、不能漏網。四五個人,分別從東西北三面六方齊把手,一邊用樹枝慢動作搖動,發出低微‘數、數、數’聲,一邊向籠口行進。如果響聲太大,速度過快,嚇得海狗狗急鉆泥,那就前功盡棄,白費功夫了"。大自然賜給家鄉無盡的寶藏,送來豐富的海鮮,養育著世世代代的鄉民。假如歲月倒退四、五十年,仍在讀廣海中學時,我定會編排,一個舞蹈,"趕海狗",并在全廣海巡廻演出,歌頌祖輩的智慧,團結、勇敢,為改善生活質量,勇于向大自然索取的精神。
? ? ? ?每次捕魚歸來,叔伯們都曬得臉上及背部通紅。他們把魚獲倒在用石灰打磨的地巷,按參與人數分開一堆堆,用"農民憲法"執籌的方式均分,執籌最簡單,用禾桿草,或樹枝,按分配的份額,分別由長到短,執到籌后,逐一去對照,領回自己的魚堆。若有特別的魚類、蝦類,側預先挑揀出來,用竹冷籬(用竹編織,鄉間用來盛菜或其他食物的東西)裝好大聲叫賣,價高者得。現代文明叫拍賣,鄉間叫"喊冷"是也。
? ? ? ?有時水頭好,捉回的海狗很多,用鹽腌海狗魚并不見得好吃。有幾次,家里把海狗煮熟,然后曬干,又別有一番風味。
? ? ? ? 田柳,是用田柳籠裝回來的。我婆家世界尾附近,有不少叔伯兄弟,都是靠這一行揾食,(討生活)并養家活兒的。
? ? ? ?田柳皮細肉滑、軟骨,清蒸、油煎、滾湯都一流。講到煎田柳魚,我家婆的手勢,遠勝攴館大廚幾條街。她用平常各家各戶那種大鐵鑊,燒紅鑊后下油,放三兩粒蒜頭起鑊,把魚均勻放下鋪好,用慢火煎煮至金黃色,再反轉煎另一面,聽見干水的聲音,灑幾滴生抽收火,用灶里的余溫烘熟,放上蔥花便大功告成。整間屋子都聞到田柳魚的香味,人人便食指大動,享受家鄉這一特別出眾的人間美食。出外工作生活時間長了,開始想家,想念親人,還有就是對田柳魚念念不忘。
? ? ? ? 趕海狗水頭過后,海龍王會派另一隊登場,該會輪到誰呢?請留意下一文,趕苗蝦。
圖為新鮮赤拉魚。
圖為挑揀田柳魚。
剛裝回來的田柳魚。
圖為裝田柳魚的田柳籠。
下圖為家鄉馳名之香煎田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