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小人書、課本還是動畫片,80后這一代從小就在通過各種可能接觸到的媒介去聽故事。在紛繁浩淼的各類故事里,尤以寓言故事最讓我難忘。因為它不但內容精彩、情節有趣,更讓小時候的我增長知識、領會寓意。可是多少年過去了,當我回首這些陳年故事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好似做了整容手術,換了新顏不說,還透出了一番意趣。
就拿刻舟求劍那哥們說起吧。教條不教條的不說,就說他坐個小舟還帶劍,您這是要打劫咋的,擺渡船船夫竟然還拉這趟活兒,真是掙錢不要命啊。當然了,沒準也可能是戰亂年代,出門帶把劍防身。但防身您就好好帶著唄,您在舟里那么巴掌大點兒地耍什么劍啊?評書里講了無數遍,拔劍的標準程序是:一按繃簧,二聽嚓啷啷一聲響,三才是拔劍出鞘,還得閃出一道寒光啥的呢。就這么一套復雜的程序,秦始皇讓荊軻追著繞秦王宮大殿柱子轉了好幾圈都拔不出來,你在一小舟上就拔出來了?拔不出來就不會落水了嘛。不過,也有人說,劍沒拔出來連劍鞘一起掉下去了。要是這樣的話,就只能懷疑這位仁兄的松緊帶質量不過關了······
再說這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這位大叔呢,腦子靈、膽子大、手段高。為什么這么說呢,齊宣王組建了一支300人的國家級鼓號隊。能進這么高規格的音樂團體,都是挑了又挑選了又選的音樂精英,個頂個兒拉出來都是國寶級音樂家啊,怎可能混進去騙子呢。可南郭大叔偏偏不信邪,硬要闖出一片天地。為啥,不就是打聽到齊宣王不考試的事兒么。只要你在他面前自吹自擂一番,讓他聽美了,馬上拍板給編制。這沒點人脈,沒點內部消息,可能么?面對一國之君,說的天花亂墜,吐沫橫飛還能讓其心花怒放,沒點本事,沒點膽量能行么?所以說啊,南郭大叔可不是跳梁小丑那么簡單的泛泛之輩。可惜好景不長,齊宣王死后,他兒子不喜歡交響樂,喜歡獨奏,還要300人一個個的吹給他聽,要說這爺兒倆,也真是醉了。“氣”的南郭大叔掛印而去。
最后說說掩耳盜鈴那位大哥。說這位大哥之前,得先說說氣候。為什么說氣候,因為不說氣候這個故事成立不了。故事一定是發生在一個全年無一絲風的地區,要知道盜的鈴可是掛在門上的。這要是一年到頭風不停,一響就出去查看,你家門衛早不干了,成天熬鷹擱誰都得瘋啊!說完氣候就得說說這個笨賊了,故事這里就不贅述了,自己捂著耳朵不說還找來個聾子幫忙,笨到家了有木有。但我覺得他不完全是笨,更是窮困潦倒。為什么這么說呢,從他偷的東西就能看出來。掛在門外的鈴鐺,就算再好,也是個不值錢的貨。這么廉價的東西都費盡心思去偷,也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最后就是要還原一下這個偷盜事件,我猜測也許是一場誤打誤撞的抓賊。鈴鐺啊,掛在門上,多半就是門鈴。小偷偷的時候響了,里面人沒準以為是來客人了,開門迎接,一不小心就成了掛上大紅花的抓賊英雄,流芳百世去了。
說到這,得給人家寓言故事伸個冤。故事就是那么個故事,道理還是那么個道理,不是故事寫的多不經推敲,而是我們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