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講述清朝乾隆年間的宮斗劇《延禧攻略》橫沖出世,霸占各大熱搜頭條,這部一開始并沒有被怎么看好的宮斗劇一經播出便好評如潮。
而一直被吐槽“于媽出品,必是雷劇” 、“故事雷人、情節夸張、演唱用力過猛”的著名編劇于正(于媽)也憑借此劇著實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之前對于于正出品的劇不買賬的網友紛紛表示被《延禧攻略》圈粉。
這部劇講述了清朝宮女魏瓔珞在富察皇后的幫助下步步成長,并且與乾隆相知相許共渡難關,成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貴妃的故事,全方位展示了令妃輝煌的一生。
《延禧攻略》太好看了,強烈打call 完全停不下來
于媽這是要翻身了,延禧攻略真的太好看了,每個角色都好喜歡,以暴制暴魏瓔珞,鑒婊達人乾小隆,白月光皇后,傲嬌害羞小傅恒哈哈哈哈哈哈
想一口氣追完啊,更新速度趕不上追劇的速度,好喜歡好喜歡!
這是微博上《延禧攻略》掀起討論潮的諸多留言一瞥,反映出網友對這部劇的意外與喜愛。
《延禧攻略》為何這么火?
作為于正多年后回歸清宮題材的匠心之作,《延禧攻略》這次真的不一樣!
反套路:女主黑蓮花人設 手撕心機婊
不同于其他同題材影視劇中女主白蓮花、傻白甜等人設,《延禧攻略》女主魏瓔珞從進宮那一刻開始就非常清晰自己的目的,在困難時勇敢、機智地化解,向下對付得了秀女,向上搞得定皇上貴妃,讓人耳目一新。
反套路的劇情+考究的細節+在線的演技,《延禧攻略》的高水準制作讓疲軟已久的清宮劇重新復燃,引領一波追劇高潮。
于正匠心創作 弘揚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以清朝歷史為題材的清宮劇興起,隨之刮起的一陣陣戲說風、穿越風和宮斗風,但是這些劇大多以華美亮麗的視覺效果、美女扎堆爭寵,而遵循歷史,傳承歷史文化、弘揚傳統美學卻被忽視。
在市場秉持“電視劇不是歷史,無需較真”的氛圍下,關注社會議題、更具社會責任感、“寓教于樂”成為于正作品的新標準。
在《延禧攻略》中于正很好地將“升級打怪”和傳承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相結合,劍走偏鋒收獲驚喜。
“整部戲,戲在文化里,文化在戲里。讓觀眾可以看到更多,這是我想傳達給觀眾的。”
“匠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會有自己的一些期許和期待,保護和傳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通過影視劇這個形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覺得最應該值得做的一件事!”于正說道。
該劇中融入昆曲、刺繡、打鐵花、緙絲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成為古裝劇中的楷模。
無論是前期劇情中多次提到的刺繡工藝,還是貴妃向皇上進獻的王羲之書法《快雪時晴帖》,亦或是劇中多次出現的昆曲片段,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對于“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的昆曲,于正力求在劇中多有體現,高貴妃一身雍容裝扮,上演如怨如慕的柔婉曲調。
而預告片中打鐵花一段,尤其讓人印象深刻。打鐵花是流傳于晉豫地區民間傳統的煙火,鼎盛于明清時期,已于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勺鐵水傾倒城墻,千萬花火綻放璀璨,該劇特意將這震撼壯觀的非遺文化場面展現于觀眾面前。相信播出的時候,必將極大地激發年輕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真實還原清宮文化 回歸歷史美學
一直以來,于正監制的劇都帶有鮮明的“于正美學”特色,之前都是以標志性的辣眼審美獨步電視行業,其畫風是這樣的。
而在《延禧攻略》中,傳統的于正美學消失不見,它摒棄了大紅大紫、飽和度高、色彩鮮艷、撞色搭配等“辣眼睛”于正美學標配,反而轉向了低飽和度、多使用冷色調、以營造復古做舊感的全新風格。
除了色彩美學上符合古裝宮廷劇的特征,劇組在服化道上也力爭還原滿清歷史,做到文化與歷史相融合。
據悉,為了做到真實地呈現乾隆年間的民俗風貌和吃穿用度,《延禧攻略》用了5個月的時間來進行前期籌備,不僅參考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實地探訪了江浙一帶做傳統手工藝的民間藝人,并參觀考察了諸多博物館,以全方面深入了解當時的服化道風貌,盡量做到還原歷史,弘揚滿清文化。
宮廷畫師郎世寧為令妃魏瓔珞所作的畫像,峨眉淡掃、一耳戴三鉗等滿洲婦女的裝飾,在《延禧攻略》的后宮嬪妃梳化中得到延用。魏瓔珞剛入宮時的一耳一墜,則因其正黃旗滿洲包衣的出身,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習俗為“聯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后來魏瓔珞被乾隆抬入鑲黃旗滿洲才改為一耳戴三鉗。
服裝方面來說相當考究,每一件都像是從博物館中拿出來的,從上到皇帝皇后、下到宮女太監的服裝都精心制作、貼合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款式,尤其在一些細節上,比如衣服上的刺繡,細分為手推繡、珠繡、磐金繡、打籽繡等,全都精心呈獻。而錦州滿族民間刺繡藝術是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妝發道具方面來說,《延禧攻略》中滿族女子“一耳戴三鉗”的經典穿戴法、乾隆年間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兩把頭”等都高度呈現了歷史,相比于其他清宮劇的錯誤穿戴立馬讓人感覺到用心。
與當代劇相比,古裝劇會要求整個劇作有更高的傳統文化旨趣,才能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趣味,在對文化價值的把握方面,《延禧攻略》似乎花了更多心思。不僅在什么上提高了檔次,詮釋了新歷史美學,也充分向觀眾展示了清宮歷史,做到了寓教于樂。
打磨細節,推敲歷史與故事的勾連、文化與藝術的相融,《延禧攻略》試圖呈現一幅清朝宮廷畫卷、一副清朝文化縮略圖。面對口味日漸挑剔的觀眾,唯有以敏銳的嗅覺感受時代的氣息和文化的肌理,古裝劇才不會淪為空中樓閣、虛晃一物。
《延禧攻略》重視對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刻畫,一方面可以保證對歷史和文化的忠誠,另一方面,也開拓出古裝劇彰顯內涵的另一條路徑。借由影像記錄與重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途徑,文化價值觀的注入能夠為劇作增添一層文化質感。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古疁文化,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