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為新上映的《我不是藥神》做足了廣告,于是不可避免的去看了這部外界評價極高的電影。
我不太擅長寫影評,但這一次,還是想要說一點自己淺薄的見解。
上映第一天,就破了三億票房,演員演技在線,故事情節感人,除了這些,最重要的背后可以討論的點,比如醫療改革,比如法大于情,比如成為好人。
故事里的主角程勇本來是個買保健品的普通人,離異,貧窮,為了不讓兒子出國對前妻揮拳頭。
人到中年,還在為了交房租而東躲西藏,如果不是父親住進了醫院急需手術,他可能會繼續過著這樣的生活。
可當急需一筆錢,又有人主動提供了賺錢機會的時候,即便是違法的事情,也選擇了鋌而走險做下去。
從印度走私價格比國內便宜幾十倍的治療白血病的藥物。很冒險,但也很來錢。
金錢迅速膨脹的同時恐懼也日漸加深。于是在張長林——一個資深藥販子出現的時候,他及時的將貨源提供給他,自己抽身而退。
在決定不賣藥的散伙飯上,他說著一翻心里話,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冒不起這個險。他從來沒想過當救世主,只是剛好缺錢的時候有了一個來錢的機會。
可得了白血病的人們不這么想,他們眼里,他是他們的救星,是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也正是這樣一份強加在他身上的期待,使他最后不得不又重操舊業。只是只一次與第一次的初衷完全不同了。從賺錢變成了救人。
接觸最多的病人吃不起藥病情惡化甚至自殺,最后去世時,他從白血病人的長廊里經過,人人帶著七分仇恨三分責備的刀子般的眼神望向他。
無從辯解,一旦一開始做了大眾眼中的好人,你的方向一偏離,人們照樣記不得你的好,只是變本加厲的指責為什么沒有把好人做到底。
這就是人性的丑陋面,我們沒辦法否認。
最后,他的確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不僅一分錢不賺的去賣藥甚至在印度藥廠不得已關閉后以2000元的價格從藥店買入卻以500元的價格賣出。
送走兒子,孤注一擲。
人們在警察追查時包庇他,在他被捕后目送他,像看一個英雄一樣的尊敬他。
可規則終究是規則。
就像日劇legal high的主題,法律并不能判定真理和正義,它只是一套維持社會有序運轉的規則與程序。所以哪怕做的事有多么正義,哪怕你是多少人眼中的好人,但觸犯了規則就不可能不受到懲罰。
法律不是正義,也不是道德,道德只是會影響法律的一個方面。我們會因為犯法者與救世者是同一個人而進行懲罰力度的考量,但絕不會有功過相抵這一說。
社會需要手持法律寶典絕不動搖的人,也需要付出代價去完善體系的人。
社會也就是在這種堅守和打破中不斷進步的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