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全才郭永懷:用生命鑄就核盾的傳奇科學家

在我國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英雄,他是迄今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元勛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橫跨導彈、核彈、衛星三大領域的頂級專家。

錢學森曾贊譽他:“他一人可抵10個師。”

他就是近代物理全才——郭永懷。

1909年,郭永懷出生于山東榮成。故鄉威海衛在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中的兩度淪陷,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讓他在心中埋下了科學救國的種子。

從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到北京大學物理系,他一步步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為日后的科研事業奠定了基石。

1941年,郭永懷遠赴美國深造,與錢學森成為同門師兄弟。

在美國期間,他突破了“聲障”,解決了飛機跨聲速飛行的世紀難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研成就。

然而,面對祖國的召喚,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哪怕這意味著要燒毀自己十余年積累的書稿和筆記,沖破重重阻撓。

回國后,郭永懷臨危受命,與王淦昌、彭桓武共同構成了我國早期核武器研究的“三大支柱”。

在青海戈壁,他隱姓埋名,從零開始,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他的付出和堅持,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的起步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命運卻在他事業最輝煌的時刻給了他致命一擊。

1968年12月4日,他在實驗中發現了一條至關重要的線索,關乎國家的核打擊能力。為了盡快將線索帶回北京,他連夜乘坐飛機。

1968年12月5日凌晨,在從北京機場降落的途中,他所乘坐的飛機意外失事。當搜救人員找到他時,他的遺體和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一起,中間是一個完好無損的公文包。

打開公文包,里面竟是熱核導彈實驗的數據文件!

正是這份用生命守護的數據,讓我國在22天后成功發射了第一顆熱核導彈,擁有了遠距離高強度的核打擊能力。

犧牲時,郭永懷只有59歲,卻已滿頭白發。他的犧牲,是民族之痛,也是國家之重。

他曾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做兒子的無能!”

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奇,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激勵著無數后來者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如今的我們,享受著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生活,更不能忘記像郭永懷這樣的英雄先烈們。

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換來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希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