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兩面,我們都不知道這個作者到底是否有深意,所以教育方面為了體現深度,就會讓學生揣摩,做到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這算是比較折中的做法了。
參考那個“魚眼里詭異的光”就是很典型的“請各位同學跟裝逼的出題教師一起揣摩作者描述該情形時的心情”的做法。
而部分詩詞,確實精煉到字,這個就沒辦法說他的不是了吧。
反正我也是很反感啥啥啥都要“詩人當時的心情是如何”。萬一人家是喝醉了和我們爆出的不經意金句差不多呢
中國式的閱讀理解,不惡心自己,偏要惡心別人文/如馬 01 樂童是我認識的作者朋友之一,因為寫作的關系,和樂童成了網絡中的朋友。 這兩天,樂童很焦慮,很疑惑,甚至一度自我懷疑。 我問他發生了什么事,他說,隨著他寫文章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