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備考過托福的朋友們肯定會在考試題目(口語task1 task2 或者獨立寫作)中被問到,一個人在大學里專精一項知識好,還是學習廣泛的技能好?或者另一種問法, 一個人是在一個領域成為專家,還是在所有領域都有涉獵的人? 換句話說, 你是想發展深度,還是想發展廣度?
我認為,在如今的社會走到最后,能夠脫穎而出的,一定是那些有多維度競爭力的人。去年9月,《財富自由之路》得到專欄里問,32年前金牌得主李寧,郎平,李玉偉。曾國強,吳數得,陳偉強...... 除了李寧,和郎平,你還記得誰? 為什么李寧,和郎平最后更加成功呢? 從深層次看,正是因為他們挖掘了人生的其它維度。他們兩位都是在自己做的最好的維度之外,另外開拓了一個甚至更多的維度。
你所用來每投入時間發展的一項維度對對方都是碾壓級別的存在。簡單的例子,既然人的認知層次不同,維度的差異可以說兩個人走在一起,他們互相不理解的程度就像是螞蟻不理解原子彈存在那樣,就是是這樣的一個宇宙級的維度差距。這就像是三體中,人類面對水滴的打擊,如兩個高等外星文明那樣的降維打擊那樣。然而更令人驚恐的是,現實生活中, 這種差距無時無刻不存在著。
維度是什么概念? 單個維度只有長度,兩個維度就是一個平面,三個維度就形成了體積。假如說,一個人,你跟他做比較,你英語比他好 比他有更多的詞匯量,你是90分,而他只是20分。然而,你假如只有這么一個英語技能有發展。而他,在這個技能上只有20分的人,又有了20分的演講能力,20分的設計,20分的寫作,20分的經濟學。那么你就在維度上有了 20*20*20*20*20*20= 64000,000 (六千四百萬分)的體量。 前者如何跟你相比?如今,看社會上那些獲取大成功的人,何嘗不是擁有多維度競爭力的人呢?
前段時間讀《未來簡史》,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啟發就是,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多數行業必然要顛覆傳統行業,任何技能都將可能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只滿足或只發展單一技能的人必然被社會淘汰。
那么怎么樣發展多維度競爭力呢? 我只能給出一些建議,畢竟我尚未成功。
1.博覽群書。 你必須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 你想了解這么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你要懂些互聯網,懂些經濟學,懂些心理學,懂些歷史,懂些法律,懂些英語,懂些統計學,要會點編程,要會點英語,要會寫作,能演講,會說話。 ?這樣,你在有了基本夠格的競爭力?,F在的社會早已不是木桶原理那樣了,即使是符合木桶原理,這些每一個技能,都是一塊塊木板,把你拼接,組成一個更加龐大的木桶,裝滿更多的水。 這些每一個技能,都能在某些時間段完完全全的有點至線的串聯起來,在某時刻排上用場。 這些知識都這么多,怎么學的過來?突然想起2016時間的朋友中王爍的那句話,做知識的游牧民。 未來,知識和技能就是那些你需要就去學,拿出20%的精力去學那些80%的東西。事實上,20/80定律發現,任何技能的20%被80%頻率的運用著,舉個例子。 英語牛津詞典有100萬個詞匯,然而你只要懂得3500個,日常對話你就能聽懂 95%. 事實上,日常電話用語的詞匯高頻的只用1400個罷了。 再說說編程, C++編程語言有著各種繁雜的體系,stl, 庫。 然而你會最基本的 循環嵌套,if else加一個函數語句, 就能寫出80% 占絕大多數的程序。這就是20/80定律的威力。
2.人際關系,我們要珍視生命中的貴人,學會相處,學會溝通,與更多領域的人交流,認識,對話。去提高自己的思想程度。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貴人相助,必然是你踏上成功之路的又一個保障。即使你現在尚未找到貴人,盡量把自己打造成貴人,幫助更多的人,幫助他人,就是在幫助自己。
3.是時候跨界,在一個領域,你獲得了成功 決不能驕傲懈怠,你所固有的成功所累積的經驗將為一個下一個更大的成功推波助瀾。 太多太多的牛人大咖無不是在原有領域上做出了優秀的業績,然后跨界,他們所攀升的高度就更加令人難以企及。
認知升級,打造多維競爭力,你將立與不敗之地。
無戒寫作訓練營第三期第2天,學號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