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簡書的第2篇文章——世界這么有趣,當然要多折騰自己。
什么樣的地方扛得起「一生必去」的大旗?
這座城市霸道的說:“就是我了!”至于它是誰,往下滑動??
說到法國的城市,各位寶寶們好像會自然而然地給他們貼上一個“季節”標簽。
比如春日的戛納
七八月份的普羅旺斯
葡萄收獲季的波爾多
還有冬季的阿爾卑斯山
但是有這樣一座城市,它指著上面那些地方的鼻子說:“哈哈哈,本寶寶的四季可都是美美噠~人家都告訴上帝要雨~露~均~沾~可上帝非是不聽呢,就寵我,就寵我~”(甩劉海,傲嬌臉~)
嗯,你猜對了——這座城叫魯昂。
克洛伊(就是我本人)第一次知道有魯昂這個地方是在《包法利夫人》這部小說里,當時見識淺薄,還傻傻地以為魯昂=里昂(我以為是翻譯的原因,就像魯賓遜和魯賓孫那樣……)。后來學法語學到Rouen 和Lion這兩個單詞,才恍悟這原來是兩個不同的地兒!而且距離還跨越了大半個法國!
說到《包法利夫人》,我順帶插一句,它的作者福樓拜大大就是魯昂人哦。
大家都知道,魯昂是上諾曼底大區的首府(額……我默認你們知道)
那么既然有上諾曼底大區,那肯定就有下諾曼底大區啦。下諾曼底大區在上諾曼底大區的西南邊哦(說!現在你是不是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梗著脖子想“西南邊”到底在哪兒?哈哈,來個通俗版,其實就是左下角啦)
“網紅”塞納河像一條三八線,把魯昂分成了新區和舊區。而用腳趾頭想也知道,咱們旅行的重點那必須是舊區啊~(我腫么感覺有人在瞪我?)
第一個要說的肯定是魯昂大教堂啦。不過這里也有個坑:魯昂大教堂的別名叫做圣母大教堂,但是你別以為它和圣女貞德教堂是一個地方啊喂!
“有文化“的寶寶都知道,說到一個建筑,那我們必須一本正經的跟別人裝出一副很懂的樣子:“咳咳,這個魯昂大教堂就是哥特式教堂的經典之作嘛,這個一眼就看出來了嘛。”
so……你真的了解哥特式建筑的風格嗎?
敲黑板劃重點了啊!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就四個字:高聳入天!
也就是說,它們都是頂非常尖的?為什么要醬紫?
因為那時候人們都認為如果死亡的話,要么去天堂要么去地獄。那時候人死了之后教堂就是他們的墓地,那人們就覺得教堂頂越高越接近上帝,所以你就看到了今日的哥特式建筑(答應我,不要方,原因本身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科普完了之后,咱們接著說回魯昂大教堂。
畢竟人家是個地標性建筑啊,地理位置可想而知——市中心妥妥的。
魯昂大教堂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印象派的扛把子莫奈用它練習光影,畫了三十多幅畫作。
但是現在只有一副叫做《灰色天空的魯昂大教堂》被懸掛在魯昂的美術博物館里了……(至于這個博物館,我們待會再說)
教堂的左側是圣羅曼塔,右側是”奶油塔“——Tour de Beurre。
然后呢,就要說到這個教堂的另一個“鎮堂之寶”了。鐺鐺!就是它的彩繪玻璃窗~
那為什么會存在彩繪玻璃窗這種東西呢?
首先復習一下,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啥?
——對了,高聳入天。
那你想想,那時候建筑業還不足夠發達,都用超級重的材質,這教堂還能“高聳入天”嗎?根本撐不住的節奏啊好不好~所以,輕質的彩繪玻璃窗就這樣變成了教堂里不可缺少的“小公舉”~
然后,彩繪玻璃窗能透過一定的光線,給教堂內部帶來一種夢幻神秘的色彩,這種感覺,難道不就是“上帝的光輝”嗎?
最后一個理由很簡單啦,這些玻璃窗上畫著的內容是給來禮拜的普通民眾學習用的,畢竟那個年代,普通民眾大都是“文盲”。
你天真的以為這就完啦?
你難道沒有聽說過每逢七月,這里都有一種叫做《莫奈大教堂影像》的燈光表演嗎?
嗯……克洛伊看了視頻,簡直不要太震撼好嘛!(額,好像暴露出我沒去過魯昂的事實)
艾瑪,一個魯昂大教堂就說了這么多,堅持看到這里的寶寶都是棒棒噠~
接下來要說的這個地方呢,就是圣女貞德教堂啦~
這個教堂還是很年輕的,1979年才揭幕。
顧名思義,這個天主教堂是為了紀念圣女貞德和描繪魯昂城市歷史而建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教堂的彩繪玻璃窗來自于1944年被毀的圣文生教堂,屬于文藝復興時期。
內景我就不多說了,直接上圖,你們自己感受??
接下來聊一下魯昂的美術博物館,雖然比不上巴黎的奧賽博物館,但是它的藏品也是極其豐富噠。
它所收藏的印象派畫作的數量也僅僅少于奧賽博物館而已哦。
法國的很多博物館設計都別出心裁。像這座美術博物館,它的展覽和參觀順序是以時間為主線,串聯了它的63個展廳。
最后問你們個小問題,你們知道雨果是怎么評價魯昂這座城的嗎?
——Ville aux cent clochers.(百鐘之城)
所以,如果你真的去到魯昂的話,一定不要忘記去和“Gros-Horloge” 合個影哦。
寫了這么多,只希望你們能對魯昂這座城比之前有更多的了解。就算去不成,咱們好歹還能拿這些小知識出去顯擺呀~(壞笑臉)
A la proch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