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戰爭在不斷升級。
父母收拾東西要回老家。如果他們一走,家里會留下一大攤子事情:小孩沒人帶沒人接送;媽媽一直在附近的醫院做針灸治療,如果回去,將中斷治療;還有,已經買了去上海玩的機票,如果回老家了,旅程泡湯,機票也退不了......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兒,怎么能說走就走呢。
我很是想不通,也使出殺手锏,說你們要回去就回去吧,那我就不用去上班了,天天在家帶孩子。第二天一早起來,就跟他們說,容我去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兩個小時候后回來你們再走。這一招對爸爸很管用,因為他一直很看重我鐵飯碗的工作。于是他說,先不忙,先說清楚再去.......話沒說完,我已經關門而去。一路上打電話給弟弟訴說,爸爸他們要回老家,我馬上去辦理辭職手續回家帶娃娃。我還說,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拿“回老家”來威脅我......邊說邊哭,坐在出租車上也忍不住啜泣,仿佛異常的傷心。
到了單位,把手提包放在辦公室后,下樓去到最喜歡的早餐店吃豆漿油條,加了個鹵雞蛋,邊吃邊刷著微信朋友圈。
剛好一篇朋友圈文章是關于“感恩節說不感恩的事情”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一個教會本來預備隆重的慶祝感恩節,偏偏啥事都不作美,最后還停了電,所有的慶祝活動都沒辦法舉行。牧師靈機一動,趁著燭光,讓大家說說自己不感恩的事。他先從自己開始:“看起來我是一個比較合格的牧師,但是,今天,我要把自己的陰暗面說一說,說出我的不感恩的事。就在前兩天,由于兒子屢教不改,我一生氣,把他的所有心愛的玩具都摔了出去,與此同時,還和愛人大吵了一架,責怪她平時太縱容兒子......到今天,我們一家都還在冷戰當中......"。牧師說完后,其他教眾也紛紛上臺,把”不感恩“的事通通說了出來,那些“不感恩的事”的背后,是每個人的陰暗面:抱怨、責問、狂怒暴躁、甚至蓄意報復......
嗯,對的,每個人都一樣軟弱。看了文章后,原來覺得的“傷心”早已不見了,回到辦公室該干嘛干嘛,似乎也忘了要辦離職的事情。
我常常覺得自己進步了,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上。在父母說要回老家之前,我慎重的給媽媽道過謙,說“我錯了,媽媽,我不應該那樣大聲的責問你”。這種道歉對于兩三年前的我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基本是對的,就算有時稍有不對,但也“憑什么要跟你道歉”。現在,我懂得道歉了,我比較容易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低頭道歉,以致于原來和媽媽水火不容的關系,現在變得比較融洽了。最近幾年來,我為自己的進步而感到開心,甚至沾沾自喜。
所以,當聽說父母還是執意要回老家時,我很是驚詫:不是已經道過謙了嗎?既然如此,好吧,我擺出“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架勢:你們要回老家——不治病裝孤苦的樣子來刺我,我就用”不上班要失業”的狀況來激你們,于是出現了“要去單位辦離職”的演出,大有“既然你不仁,也不怪我不義”的意思。
在這場對抗中,雙方兵戎相見、你刀我槍的禮尚往來。而這樣的情況,往往都發生在最愛最在乎的人之間。在這種戰爭中,最心軟,最在意親人的人注定是最后的輸家。經過弟弟的調停,父母最后不回家了,照樣在家洗衣做飯接孩子........而那個嘴硬的我,其實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必贏”,還依然說“你們不能拿回家來威脅我,不能拿愛來綁架我......”。
當我回頭審視整個過程時,意識到了自己的表演,心里產生了無名的恐懼:我的孩子,那么小,那么單純,而我,到底對他們做了怎樣的表演:
“我都啥事問‘你滿意’嗎?你怎么還是不聽媽媽的?”——其實最后還是引導性的讓媽媽自己滿意。
“再不聽話,就把你轉回原來的學校哈”——這個時候,去華德福變成了媽媽的恩賜,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媽媽痛改前非,說絕不動手打孩子了。但是會說,‘你再賴,我就把你丟出去不要了哈’”——轉為了語言暴力。
.........所有這些,不都和“我不是都跟你道歉了”類似嗎:一切已經取得的改變和進步更像是一出演出,為了要展示自己是真正在“變好”的人。當這種“展示”失敗后,輕易的就變成另一場真正的“演出”:上演“自殘”或是“愛人”的架勢,利用別人的“在意”和“愛”、或甚至是“無可選擇”來獲得勝利,來做掌控他人(自己最愛的人)的王者。那種“變好”只是暫時的、不堪一擊的,當遇到所謂的“對抗”“、不如意”時,馬上回到了最初的原型。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圣經故事:約阿施(王下13:18-19)取劍打地,自以為打了二次、三次,已經很有信心了。但是,上帝很是失望,因為他半途而廢。約阿施曾得到了一些,像是我,經過一定的歷練,“學會了低頭認錯”。但是,沒有徹底的跟隨與完全的信心,那得到的一些也是半途而廢,隨即輕易的變成了裝飾自己的演出,并沒有實質上的變化。
“感恩節說不感恩的事”情的故事結尾是:每天都有這么多不感恩的事、每個人都有這么陰暗的面相,如若不依靠憐憫與恩典,我們何以戰勝對陰暗的恐懼;每一點的感恩,都來自徹底的跟隨與完全的信心。
而像我一樣,那“學會認錯”的收獲,如若只是半途而廢的信心,只是一場展示自己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