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更是名傳千古,為個各朝歷代所推廣。
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總是把一整張的文字雕刻出來,又因為每頁字都不同,所以用過之后,幾乎很難再派上用場,這樣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也比較低下。而畢昇發現有很多字,經常性的出現在文章中。于是突發奇想,把每一個字都獨立雕刻出來,在需要的時候重新排列組合,繼續使用。這樣,既減少了消耗,又提升了印刷的效率。
活字印刷術最主要的就是一個“活”。羅振宇老師在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時,曾提出過一個觀點。這種觀點和活字印刷術的觀點相同,是建議企業對生產的產品進行重新排列組合。這樣可以形成新的產業鏈,讓中國更有更大的“胃口”,可以消化掉全球經濟危機所產生的問題,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
這種觀點不僅適用于企業,也適用于我們所學到的知識,以及我們的能力。正如我們的學習,在小學時候,我們學了一點皮毛,初高中時期,各門學科不斷深入了解學習,而到了大學才選擇一種專業學科,進行四年的專門學習。這使得大學以前我們所學知識得以調動起來,而不是百無一用。之前的所學,是為了大學的專業打基礎,并可以穿插在各種領域,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新的排列組合,產生了新的知識和用途!
例如:物理與數學的組合,就是航天、建筑……,化學與生物的組合,就是制藥、生物工程……,物理與化學的組合,就是冶煉能源……等等。可有些時候,作為學生,我們大多數人卻陷入了一種錯誤的思維,認為所學許多知識并沒有用,學了也白學,純粹是浪費時間。因此,拋棄了原本的穩扎穩打的學習之路,去轉而尋找一種求快的學習道路。可在快要成功時,往往才發現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最后一塊墊腳石還是當初被自己拋棄的本領。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給了我們一種啟發,更讓我們知曉我們所學的知識并非沒用,而是需要我們把學會的東西整理排列、分門別類,并收藏起來,等再需要的時候,一一調動起來,進行排列組合,思考加工,形成新的知識和本領。
這種機動性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應對困難的本領,還能減弱學習的知識無法當下就能運用的焦慮。作為青少年,是學習的黃金時段,是智力和身心全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必須傾盡全力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收藏知識,等踏入社會時可以自如地應用于工作之中,打破“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局面。
另外,活字印刷術還教會了我們一種新的思維方法,要精確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這是我們盡快適應社會發展的最要能力,等機會降臨時也可以把握住。因此,我們感激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也要感謝他對我思維上的幫助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