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人節恰好在元宵節過完后的兩天,湯圓甜膩膩的味道似乎還沒散去,就陷入巧克力的甜蜜味道中。往年情人節,總會收到先生贈送的禮物和鮮花,自己則會送他巧克力之類的小禮物,從戀愛到成家近20年的光景,一直如此。所有的物質和形式,都是為愛而服務的,每年收到鮮花和禮物的我,一直充分享受著被愛的感覺,但今年卻有所不同。
今年的情人節,因先生忙于工作不能與我們共度,早上起床主動發給他5.20的紅包、送上不太肉麻的祝福,同時囑咐他不要因想過節而著急趕回來。在兩個至親家屬群里向老情人、小情人送上祝福和紅包,接下來是閨蜜群、關系好的同事群、大學同學群,為大家送上祝福,真心發愿祝福自己愛的人們都幸??鞓?。
沒有約定俗成標配的鮮花和甜蜜晚餐,有什么干系?相對于女人對鮮花的熱愛,男人原本對鮮花就無感,既然自己喜歡就買來愉悅自己,不再執念于花一定要男人送才有感覺。能夠甜蜜晚餐固然美好,但相比較若需為之付出的奔波勞累,更愿意多些對他辛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只要兩人心在一起,不再執念于那一頓晚餐是否相聚。
當然,貼心的先生還是為我準備了我大愛的小玩偶作為禮物,不再執念于物品價值的高低,只求內心的那份喜歡。其實即便他未送贈送禮物也無妨,早已選了兩本心儀已久的書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對收到禮物也不再執念,只要自己喜歡買來送給自己、愉悅自己就好。原來,將這些執念一一放下,感覺是如此輕松,內心卻是更有力量。
從前的種種執念和情緒都受制于人,一旦別人不能給予或自己無法得到,內心便會被無力感所侵蝕,種種負面的想法和情緒源源不斷生長,在心里將這些小怨變成積怨,內心的力量也這樣一點點地萎縮。就像過往那些年的那些期盼,期盼著先生偶爾的甜言蜜語,期盼著情人節這天收到大捧的玫瑰花,期盼先生能夠對我的心思“明察秋毫”,期盼……諸多的期盼,現在很多已經無法想起,只隱約記得無法得到時那些曾經的黯然神傷。很多年自己都執著于愛的得,若得不到便不滿足、心生怨,卻從沒認真思考和實踐愛的給。
這一年多來努力自我成長,在朝著“真我”的道路上不斷向前,當距離“真我”越來越近時,真切體會到內心力量的強大。原來,我不僅僅需要愛的得到,更加需要做到愛的給予。當自己把一份份愛和祝福送出去時,當自己從先生角度出發思考和理解、體貼時,內心充滿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就像是充沛的養料源源不斷地為心中那棵愛的大樹輸送能量,讓自己越發有力量,越發能夠去愛,越發能夠去給予,因為真正的愛就是給而不是得。
正如弗洛姆《愛的藝術》中所說,“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蔽以敢庠趷鄣牡缆飞?,勇往直前,用力愛自己,努力愛他人,用自己愈加成熟而充沛的愛去給予、滋養所愛的人,讓他們在愛的體驗中也更加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