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split》(中文名:分裂)是我目前看到的關于人格闡述最多樣也最直接的電影,剛開始看,有點沒看明白,只是被電影情節吸引,再看第二遍,對男主有了一些憐愛,第三遍看, 細思極恐,對任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電影講述的是男主凱文,幼年時母親對他嚴苛的控制、殘暴的懲罰,為了保護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分裂出多重人格(約23種)陰影人格報復社會,綁架三位少女引發的故事。
這部電影通過心理醫生對凱文的治療提出一個核心討論: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有意義。每一種人格的呈現,都是一個內在的自己。
電影是以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女兒及女兒的兩位同學從超市購物,在停車場準備回家為開始的,導演的拍攝也很吸精,男主的第一次出現是通過女主惶恐的眼神,望過去,一位陌生的光頭男子坐在主駕駛,不說話,當后排座位的兩位女生熱鬧的問男子是不是坐錯車了,男主自然的帶好了白色口罩,果斷地用噴霧昏迷了兩位女生,本來沒打算加害女主的,但后來因女主內心充滿了恐懼,想要打開車門往外逃,車門報警器驚動了男子,于是,女主也被藥物昏迷了。當三位女生在一張床上醒來時,她們已被男子帶到了一個陌生幽閉的石頭房子里,對,這位男子就是電影里的第一個人格,男生丹尼斯。
丹尼斯強大、自信、無情,喜歡看裸體少女跳舞,并且有潔癖強迫癥。丹尼斯在本體的凱文的精神世界里是一位保護者的角色。丹尼斯幼時就被媽媽暴力強迫,要求做事必須完美,有紕漏就要受罰,由于無法承受母親殘暴的懲罰,主人格讓自己的意識沉睡,分裂出丹尼斯保護自己,也因此生成了“迎合媽媽”的人格。
異于常人,有不同人格的人,是下階層,還是更優秀的人呢?當一名心理咨詢師力排眾議選擇相信她的病人,并且真誠對待多重人格分裂的每一位,這樣的職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是電影第三個片段給我的感受。
一方面,有人格在搶占時間私發信息給咨詢師求救,另一方面,有人格在打馬虎眼,轉移咨詢師的視線,試圖做出一些冒險的舉動。
三位女生被鎖在幽閉的房間后,聽到外面有兩種聲音在交談,是一個冷冷的男性聲音和一個溫和的女性聲音,女孩們用力拍門呼喊求救,門被打開了,迎面進來的是一位身穿紅色毛衣,帶著長項鏈的女士,除了五官與綁架他們的男子一模一樣之外,這位女士的談吐卻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她優雅賢淑,說話輕聲細語,對,她就是電影出現的第二個人格:帕特里西亞女士。
這個人格也是伴隨著男主成長過程中的需求而誕生的,是男主理想中的“好媽媽”,與現實中的暴戾媽媽完全相反。所以,這也是一種補償心理:現實中的媽媽越暴力,反而會越渴望擁有溫柔美好的母親。這位母親溫柔且慈愛(她第一次遇見三位女孩時,溫柔端莊,還安慰女孩們不要害怕,說丹尼斯生病了,并且后面不會再侵犯她們),她還能影響有邪惡欲望的丹尼斯(后面丹尼斯說過,不會再給女孩們添麻煩,因為她們是圣神的食物,不可玷污)。但這位母親也有隱藏的強烈控制欲,切三明治沒有切到完美,會暴怒撂刀重切。
在男主的多重人格中,第三個出現的人格是九歲小男孩海德魏。這次依舊是女孩們在床上,從睡夢中醒來,一位身穿黃黑外套的小男孩遠遠地坐在地上,女主充滿恐懼地問他是誰,幾歲,小男孩都如實回答了。小男孩是蹲在地上走近女主的,從言談中可以看出,男孩海德魏一直都害怕丹尼斯,他多次說自己搶占了丹尼斯的時間,丹尼斯馬上就來,所以他得走了。
所以這個弱小的海德威小男孩,也是主人公的“內在小孩”:他希望長大(和女主接吻,性意識覺醒),希望不再被“大人”嫌棄(別的人格總嫌他闖禍惹事),甚至愿意主動把身體主導權交給“大人”(丹尼斯人格,帕特麗夏人格)支配,但這些并沒有用,他的內在依舊是一個柔弱的、受傷的、不被認可的小男孩,正如男主受傷的、不被大人疼愛的童年。在電影中,人格海德魏原本是擁有身體控制權的,他可以讓其他人格退下,但為了做一個受人喜歡的孩子,他不小心闖了兩次禍,一次是第一次與女孩們見面,因為他,女孩們找到了屋頂的窗口,其中一位逃了出去,第二次是與女主接吻后,他開心的分享了自己的音樂唱片和舞蹈,女主讓他帶自己去房間看看,在那個房間里,女主撥通了通往外界的電話而惹了禍。兩次惹禍,也都是丹尼斯出面收拾的殘局,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本體凱文的人格支配權力,最后落到了丹尼斯的手上,因為人格海德魏也相信,伸手來了,他就不會再遭到他人的嘲笑了。
第四位是人格巴里(Berry),他是男主凱文本體自我意識的保留,也是為了滿足凱文的社會需求而存在的人格,這個人格出現的場合都與咨詢師相關。巴里是一位服裝設計師,他性格外向,談吐豐富且有創造力,具備良好的社會功能(自己的作品獲得了外界的專業贊賞等),來之前他都會帶畫作給心理咨詢師看,并且樂于分享自己關于時尚的獨到見解,他的言談舉止間有“表演型人格”的傾向。這也說明他渴望被他人欣賞和認可,也是一種補償心理:通過才華橫溢的外向人格,來補償自己總被輕視、看不起、自卑、以及自我價值感極低的童年(被母親苛求虐待下長大的小孩,是不可能擁有高自尊高價值感的)。
電影中,巴里曾幾次來到咨詢師家,但咨詢師敏銳地發現,那不是巴里,而是其他人格在擠占著出現,例如潔癖強迫癥人格丹尼斯,他說自己就是巴里,但多次旋轉果盤、吃東西的一些細節小動作還是瞞不過咨詢師的眼睛,在咨詢師多次真誠的邀請和對峙發問下,丹尼斯終于承認是自己搶占了時間,他是為了安撫咨詢師,轉移咨詢師的注意力,能確保神獸計劃的成功。后來在深夜給心理醫生凱倫發求救信息的也是巴里,但三人的抱團勢力沉睡了本體,小男孩海德威又能獲得身體的支配權,最終導致“野獸”的誕生。從這個情節可以看出,巴里人格是被排擠的。
第五位是多次給心理醫生發求助郵件的jade,jade人格呈現了主人公內心的恐慌、無助,以及害怕被別的人格徹底支配。支配意味毀滅,所以他只能向外界求助。
第六位是凱文,也就是男主的主人格,他呈現了男主灰暗的童年、特殊的境遇,衍生出了23種人格,但自己作為主人格卻無法再主導和駕馭自己的身體,反而被別的人格驅趕和壓制。凱文采用的是分裂防御機制,是因為他在生命中實在找不到一絲暖意,所以唯有通過多重人格,同一房間,不同的位子,輪流坐凳子一樣,去呈現自己的需求。
第七位是登山高手怪物,也就是其他人格稱之的“神獸”。他高大威猛攀巖走壁,有著超自然能力,肌肉不受控制的爆青筋,他的特點是強大和憤怒。在人格丹尼斯看來,“神獸”是偉大而神圣的,“神獸”穿越了人類的發展和進化,所以他和其他人格會不遺余力貢獻于“神獸”。怪物是“最”強大的,強大也就意味著可以不再被人傷害、可以保護自己,甚至可以吃掉不潔(即沒有經過苦難和創傷)的人。物極必反莫過于此,當一個人的童年創傷刻骨銘心,且這種創傷還是至親帶來的,那么疼痛走到極限了,就會演變為近乎冷血的強大:既然別人總是苛求和傷害自己,那么唯一能保護自己的人就只有自己了,就算不惜失去人性,也要堅硬如獸般活下去。這也是丹尼斯人格和帕特里西亞人格,以及海德魏人格一定要沉睡主體人格,讓神獸計劃成功的原因所在,他們都是為了凱文好,但“凱文太弱小了,他不知道我們有什么樣的能力,只有我們才能保護他...”。之所以說這部電影看到第三遍,我是細思極恐,是因為野獸代表的不僅僅是身體,而是電影中的野獸還被賦予了不可阻擋的信念,那就是徹底的、終極的分裂:遭遇過心靈毀滅的人值得升華,而幸福的人不值得憐憫。
雖然女主凱西對于野獸也是有著極端的恐怖,她內心也有被叔叔傷害的創傷,但凱西曾經有父親的陪伴,父親教她他如何打獵,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去觀察和伏擊獵物,所以,雖然她長期遭受虐待,精神瀕臨崩潰,但她就像等待獵物的獵人,壓抑自己的痛苦,甚至呼吸,等待伏擊成功的那一天。
所以,野獸的存在也賦予凱西自我救贖的意義。
電影的最后,凱西被黑暗籠罩的內心,被野獸撕開了一道裂痕,雖然過程充滿殘忍的恐懼,但是凱西有了希望。
那就是讓陽光照進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