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汗顏,近兩年在中國刮起的東野圭吾熱,我卻是在最近開始練習寫作時才開始閱讀他的小說的,特別是這兩天剛讀完他的《白夜行》,心里頗有些感悟不得不發。
因為借我這本書的是位小學六年級的小女生,她反復叮囑我這本書開頭就是一起兇手案,所以不要在睡前觀看,免得半夜做惡夢睡不著。她因為害怕,所以只看了幾頁就沒有看了,因此無法劇透太多給我。而我對本書先前也略有耳聞,聽說是本懸疑小說,作者就是這一系列寫作的佼佼者。而當我完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才發現這并沒有像傳聞說的那么簡單,于是我掩卷之后偶有所得,便想對有關的寫作方面稍加分析。
這正如大凡曠世之作便與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作者往往借助這一背景揭露某些社會現實,引發讀者思考,進而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或為警示世人,或為推動精神文明的良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白夜行》也不例外。
小說以日本的泡沫經濟時期為創作背景,文中多次出現“泡沫經濟”一詞。特別是當文中提到刑警的妻子也加入搶購衛生紙大軍時,讀者很容易就可聯想到當時日本經濟的衰落和蕭條。而當時日本又相繼發生了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氣殺人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社會事件,日本民眾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開始發生巨大的改變,為了生存,為了獲得“安全感”,金錢成為凌駕于親情、友情、愛情及一切真摯和寶貴的情感之上,人性迷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個人本位主義大行其道。小說的男女主人公就是基于這樣扭曲的社會環境,讓兒時不幸的“恨”的種子滋生在心里,并于長大后結出“惡”的果子且不可遏制。
所以,個人認為如果想要寫出高水平的文章,必須得反映出一定的時代背景,這樣有助于為文章奠定基調,讓讀者更能明朗地在腦海中浮現相關情景,有助于引起共鳴。
另外,對于長篇小說,引人入勝是不可或缺的寫作法寶。小說以一宗懸疑命案開啟,這便吊足了讀者的胃口。可中間筆鋒一轉,這命案不了了之,直到十九年之后才最終告破,也就是不看到結尾你便無法得知真相,這也是令人不忍釋卷的原因之一。但作者其實在開始對女主人公的描述時已經劇透真兇,書中反復強調她看似完美,卻長著一雙如貓眼一般銳利的眼睛,暗示其冷酷無情,令人不寒而栗。而這也對后來阻礙她發展的人離奇死亡做好鋪墊。這一切錯綜復雜的謀殺事件,以及牽扯的相關人員看似孤立無聯,實際上都是圍繞男女主人公展開,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縝密的編排和巧妙的構思。
還有,作者對語言揮灑自如地運用也是這部小說功不可沒的特點之一。剛開始看時,感覺語言有些平淡,并無什么驚人之語。漸漸地隨著閱讀的深入,慢慢地感覺到平實語言中的獨特魅力,因為作者利用了別人口中刻畫出了主人公真實的一面。我想這也是高超的寫作技巧之一,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當女主人公后來對女職員說:“我的天空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讀到此,不難體會男女主人公那無望的悲慟愛情了,也能理解當男主人公用精湛的剪紙技藝剪出男孩女孩牽手在陽光下散步時,所發出的那種遙不可及的渴望感嘆了,也幡然醒悟小說的名字,“白夜行”所蘊含的意圖了。而當女主繼續對店員說,“你明白吧?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這也就解釋了當最后男主死去,刑警質問她那人是誰時,她像人偶般面無表情地回答“我不知道。” 的原因了。或許讀者會氣憤于始作俑者仍逍遙法外,但其實文末對她的描述:“只見雪穗正沿扶梯上樓,她的背影猶如白色的影子。她一次都沒有回頭。”,就已經表明她生命中的代替太陽的東西已隕落,她從此無依無靠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了。至此,正義已真正得到伸張。
其實這是一部愛情小說,但全文并沒有出現男女主人公面對面的對話,但從男主不斷地為女主設定陰謀,殺害一個個與他無關的人時,便可真切地感受到這種愛情的“偉大”,只可惜注定是畸形的無望的愛。
最后,能讓讀者看完還意猶未盡,引發深思的作品必定是佳作了。《白夜行》入圍第122屆直木獎,只可惜我才疏學淺,偶得幾點感悟,聊表敬意。對于寫作,是該好好學習,更加用心練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