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手記#布曼的新年

“抽一絲發把秋捆住

用五彩的珍饈

燃燒羞赧

輕拍、撫平

青色的布衣

難蓋夢美的笑靨

悄地藏進秀發

盤起……”

這是布曼抄錄在紅色日記本上的詩句,字里行間跳躍著的不僅是布依姑娘的素俏行妝,也浸氤著淡淡的鄉愁離緒。

布曼是一個布依族女孩,十五年前作為當地政府組織外派的文化交流人員,離開家鄉來到北京工作與生活,時光倥傯間已然告別桃李年華。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同每一個身居在外的游子,布曼對于家鄉的情結總是深厚而親切的;遠隔千山萬水,但家鄉的一切常令布曼魂牽夢縈;每到年節,“鄉愁”以至“歸鄉”是她揮之不去的灼灼情愫。

而時隔五年后,布曼終于又一次踏上了歸鄉之路。

從貴陽一下飛機,那段距離家鄉已不再遙遠的最后行程里,布曼激動興奮的心情難以言表,情不自禁地在微信朋友圈里發出“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就是回家的路”的感嘆;而車窗外南國初春的景色以及迎面撲來的家鄉氣息,讓布曼的相機快門啪啪地未曾停息。

從遙遠而冬枯的北國回到家鄉,濃郁的春色仿佛也為年節披上了喜慶的衣裳。車窗外飛馳而去的低矮遠山蔥翠濃茵,午后的陽光慵懶而又愜意地灑照在一排排白墻青檐之上,田里綠油油黃燦燦的油菜花正在盛放,清澈的溪水在鵝卵石間歡快地跳躍流淌……

故鄉啊,我回來了。布曼在心里輕輕吟語。


除夕、祭祖和守歲

夕陽下的山村靜謐而又充盈著歡喜的氛圍。當最后一縷陽光裹著山嵐為天幕涂上玫瑰色的夜彩時,布曼回到家里,歡喜寒暄聲中開啟了年節的帷幕。

這個大年三十的夜晚,風塵未洗的布曼異常的繁忙。

依照鄉俗,在除夕之夜布曼與家人們先將打好的年糕和做好的飯菜供奉祖先,上香、燒錢,在大人們的引導下,小孩子們相繼跪拜祭祖,祈求祖先的佑護。年節祭祖這一中華民族悠遠的文化傳統,在這個偏遠的布依山寨依然被保持和尊崇著。

祭祖完畢,村子里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布曼也與家人來到院外斜坡上燃放鞭炮與煙花。“爸爸,我已經好多年沒有這樣放鞭炮了!”布曼半捂著耳朵,大聲朝著身旁的父親喊道。

按照規矩,放鞭炮之后過一陣子才能吃年夜飯。這頓年夜飯未必是最豐盛的,然而一定是最溫情的;一家人終于團圓相聚,這種“家”之情暖恐怕是任何美味佳肴無法媲美的。

然后是聊天、看電視,與全國人民一道觀看并吐槽期待已久的CCTV春晚。其實,春晚到底演了什么都不重要了,家人們笑語言歡的場景,才是今晚最好的節目。

這個夜晚,歸家的溫暖與喜悅如同波浪一般蕩漾在每個親人的心間,說不完的的家常話,訴不盡的相思語,年節讓布曼每個家人心中,都深深地凸現著一個大寫、熱火的“家”字。

到了夜里十二點左右,年關將至,布曼與家里的女人們開始炸豆腐、切肉、煮紅雞蛋來供奉神龕里的祖先。爾后,大人小孩相伴守夜,共度整個年三十晚上。

夜已深,家人們還圍坐一爐旁嘮家常,其樂融融的感覺很美。

布曼眼中的家鄉變遷

這一次歸鄉與以往不同的是,布曼與她的的父母、弟弟和妹妹從各自居住的不同城市趕回家鄉過年;對于這樣一個大家庭來說,這還是頭一次。因此,親人如北雁南飛般回歸家園的感覺令這個春節很特別。

多年之后回到家鄉,布曼目睹了許多變化:家鄉的道路更加順暢了,人們的穿著打扮更加時尚精致了,年夜飯更加豐盛了,子女給父母的壓歲錢也更多了。

問起稍早些回鄉的父親,布曼被告知家里的農田也都委托給了專業戶進行集約耕種了,一年到頭還能有一筆收入。

布曼家鄉的房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曾經被譽為“石頭民族”的布依族石板屋已很少見到了。

過去貴州的安順地區等地盛產優質石材,所以被布依族人用來筑建房屋。這種房屋除了檐櫞為木材外均由石材砌成,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形狀樸實淳厚,一如布依族人性格。

而如今,差不多是家家別墅啦。至于個中變化的優劣長短,就是眾說紛紜之事了。

除了房子,家鄉在別的方面變化也很大。以前馬路只能通到村口,而現在家家戶戶前都有水泥馬路通達;路燈、垃圾分類桶、電訊設施等也不斷完善,家鄉確實變得越來越美好了。

誠然,與省會貴陽和許多城市相比,布依山寨還遠遠談不到繁華,這里的商業還只是滿足鄉民們的基本需要,聯通的移動信號還不穩定,缺乏大型超市和商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平素里家鄉“遺老化”現象慢慢凸顯。

然而在不少外鄉人看來,布依山寨也正因為她的原初質樸、天然不加雕琢的自然之美和人文鄉俗而極富情調;身著青綠刺繡民族服裝、藍花格包頭、依著古往今來的不變鄉俗渡年的景象仍然是布依山寨最美的圖景。

“買”水、分紅蛋和拜年

大年初一,按照家鄉的習俗布曼帶著小孩子們、拿著紙錢和香條早早到村頭水井旁“買”新水。

按照鄉俗誰家去的早寓意著來年諸事興順,也彰顯著這家人特別勤勞。小娃兒們自然少不了歡飲幾捧、討個頭彩福運了。

今天的井水格外清冽而甘甜。布曼的家鄉就在黃果樹瀑布旁邊,這里山巒疊嶂、溪水蜿蜒、風景秀美,遠離城市工業與污染,頗有一番久違的田園風光,讓多年未曾返鄉的布曼也有心曠神怡之感。

大年初一下午是送老祖宗的日子,布曼與家人們做好飯菜,再次祭祀老祖宗,讓老祖宗們吃好喝好;同時拿一根扁擔兩頭挑上布料、大蒜、臘肉、年糕、紅雞蛋、菜肴等等,敬送給老祖宗們。

依照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的傳統習俗,布依族人認為只有讓祖宗們吃好喝好,才能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當中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供奉老祖宗后剩下的煮紅蛋,就由大家來分享了。小朋友們吃的非常開心,布曼八十多歲的老奶奶也慢慢嚼著紅蛋。一家人共食紅蛋,祈福來年生活紅紅火火。

這一晚,布曼沉浸在與家人歡聚的喜悅中,又一次幾乎徹夜未眠。

按照布曼家鄉習俗,大年初二開始互相拜年。出嫁的姑娘們回鄉拜年,熱情好客的布依人家都會叫去吃飯,各家各戶開始了不停歇的串門節奏。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做了很多可口的飯菜邀請親戚朋友來吃;多年之后回鄉的布曼接到了許多家的邀請,吃完這家接著吃那家,如果收到邀請不去那家主人還會很不高興;去到人家家里做客,客人吃的越多主人會越高興,這也寓意著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事興旺。

初二這一整天,布曼先后走了七八家串門,吃了將近十頓飯,不由得興嘆“過年一天長三斤”的神預言即將兌現。

按照家鄉的傳統習俗,女兒必須帶雞回家拜年。殺雞、洗凈、烹燉,做好后先供奉祖先。

切烹雞肉很有講究,必須把雞身上的八個部位分砍出來,煮熟后精挑細選出來放入一盤,叫做“雞八塊”。“雞八塊”在供奉后要優先敬奉給老人和長者食用,而年輕人和孩子們則可以享用余下的雞肉。


丟花包、訪親和鄰村活動

大年初三這一天,如往年一樣,村里舉行了文娛比賽活動。男孩子們的項目是打籃球,小孩子們跳舞嬉戲。雖然比賽獎品不多,但村民們都很踴躍參與。年節時分,將一幅“福”字獎品帶回家也是很好的蘊意。

對于年輕女孩子們而言,她們的活動自然是丟花包了。布曼和許多女孩在村中的廣場上玩起了丟花包的游戲。

花包是布曼和女孩子們自己用布來縫制的,里面填充了沙子、黃豆、玉米等。過去說女孩美不美,就看她的花包做得好不好。

花包做好后女孩子們分組進行丟花包比賽,兩個人或三四個人一組,而圍觀的男孩子們則戲噱著飛起的花包會落在誰的頭上,自有一番其樂融融、其意洽洽的景象。

丟花包比賽后,布曼又去鄰村觀看了大嫂們唱山歌比賽,山歌的內容自然少不了對于現在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對明天的淳樸向往。正如舞臺背面廣告畫幅中所言,“為征服而來”,大嫂們這是要唱山歌“征服”村里的大哥大叔們吧,呵呵。

初四的日子天氣晴好,布曼與家人們繼續“過年節奏”。這一天家里來了許多的客人,布曼與家里的大人們忙著做飯,同時吆喝著小孩子們幫忙去接水、洗菜。胖乎乎的小侄女又是接水、又是洗菜,忙的不亦樂乎。

接待完自家客人,布曼又來到姥姥家拜年。布曼的姥姥已近期頤之年,雖然腰背有些佝僂、耳背,但身體還是很健康。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福壽吉祥啊。

激動之余布曼三兄妹與姥姥一起照了合影,而布曼六旬開外的媽媽也在跟她的媽媽交談,這景致令人倍感溫馨。

布曼的舅舅則忙著用柴火燒烤螞蚱和“臭”蟲,這可是特殊的待遇特殊的美味喔,味道美極了。

這“臭”蟲來自莊稼田里,奇特之處在于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就會發出一種臭味,是一種自我保護之舉,但烤炙后香脆可口,是一道別致稀貴的佳肴。

布曼的舅舅還親手做了大桌的飯菜,招待他們。

而在大年初五的這一天,鄰村在舉行熱鬧的民俗活動,有拋花包、唱山歌、跳舞等等,布曼和她的家人們也乘興加入其中。

與人們熟知的壯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一樣,布依族人天生的能歌善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布曼和兄弟姐妹們翩翩起舞之中,洋溢著的是自然奔放而又生動優美的韻律之美,毫無矯揉造作之情。


喜酒、本命年祈福、離別

轉眼到了正月初八,布曼的大嫂約上家門的幾位嬸嬸一同去大嫂娘家吃喜酒。大家都穿上民族服裝、帶著頭飾。

在大嫂家里,每位客人都收到紅繩帶,布依族叫“掛紅”,寓意著主人對來客的謝意和美好祝福。

這一天,家人還選了良辰吉時為布曼舉行本命年祈福儀式。

舉行這一儀式需要布曼本人親自去買雞、親手拎回來;宰殺后再加上一升米和36.5元錢,蘊意著布曼在新的一年里365天會日日平安、事事順利。

中午過后,布曼開始收拾返京的行囊。父母特意為布曼裝了滿滿一袋親手用柴火烤制的臘肉、香腸和血豆腐,而鄰家奶奶則送來了一大盆年糕,執意塞進布曼的行李包中,還有許多親戚送的家鄉小特產。

雖然布曼一再說在北京生活很好、什么也不缺,但家鄉人的心意顯然是難以回絕的。這一刻,布曼的心頭涌上說不出的一種熱燙的感覺,眼眶有些濕潤了。



年節的日子對于布曼來說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要說告別的時候了。

剛滿四歲、活潑可愛的小侄子也要跟隨他的媽媽返回另外一個城市了。天真可愛的小家伙抱著年近八旬的祖祖不撒手,看著祖祖依依不舍的樣子,小家伙笑呵呵地用小手摩挲著祖祖滿是皺紋的臉說:“祖祖,你要好好的喔,過幾天我就回來看你喔。”祖祖的眼角一下子淌出了淚水,一把將小家伙緊緊摟住......

關于布曼和她的家人依依惜別的場景就不再描述了,那種感覺肯定是令人唏噓以淚的。

然而,在布曼的心中,家鄉在她的心靈記憶中卻永遠是美好的模樣,是她漂泊在外、砥礪風雨的精神寄托。

其實,對于每一個人回家歡度年節的國人而言,“過年”已然成為了一年當中最重要而又溫馨的情感“饕餮”;穿新衣、掛桃符、年夜飯固然重要,但是那份一載風雨之后闔家團圓的骨肉之情,才是“過年”深切的意義所在。

再回首家鄉的秀麗山水,戀戀不舍的目光銘刻下每一寸鄉情之美;帶著微笑和充實的心,布曼迎來新的一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