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堅持原創的day320 ?生命只能活一次,要不虛此行,向死而生,向陽生長。
每當我回憶起,2018年1月12日,心仍然抑制不住的顫抖。
那天,我媽媽初步發現腫瘤,疑似惡性。
癌癥,其實發生在親人身上幾次。
剛畢業一年決定留在家鄉,因為姥爺,我在醫院里跑腿了半年多。但畢竟那時候全家都把我當作孩子,有上一輩的家人撐著,我其實并沒有感受到真正的壓力。那時候家里連著三位老人全部有情況,所以就連沒承擔實際責任和壓力的我,都很辛苦。
姥姥也得過一樣的病,而且經歷幾次大手術后,一直特別堅強,心態特別好。家里人和自己有那么多意外和疾病,她都堅強地挺過去了。
我們一邊想著也許不會是最壞的結果,一邊懷抱渺茫的希望。但是,奇跡沒有發生。前前后后手術加化療到現在定期去復查,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雖然所有人都在說我們很堅強,夸我不容易,然而我很清楚,我自己從物質到精神到心態,方方面面做得都不好,尤其是在我看了這本書后——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一位母親?一個兒子和書的世界
作者威爾·施瓦爾貝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總編輯,他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得知母親罹患癌癥的噩耗,只能靠痛苦的化療過程勉強維持一段最后的短暫生命。
在這段家人相處的最后時光,家人們突發奇想創立了一個小型的家庭讀書會,通過共讀許多經典好書,分享各自的生命感悟,尤其是作者對母親有了更深的理解,增添了加倍的美好回憶。
這本書就是威爾,選擇將整個讀書會中,母親曾經的經歷,家人共同的回憶,當下發生的自強不息的感人堅持,以及相互的理解和感觸,事無巨細,付諸紙面,形成了一本感動鼓舞了很多人的屬于威爾一家尤其是威爾母親的書。
我是邊哭邊感動,一反自己閱讀速度,花了很長讀完全書。
每一章節就是一本書的名字,看著作者巧妙地將母子二人對每一本經典好書的精華部分,加入自己對回憶和當下的思考,真情實感,又充滿生活的哲理,對人事物的滿滿共情力,和生命最原始最可貴的能量。
閱讀過程中,我腦海也在浮現,我不想要回憶起的那段黯淡時光,不自覺用自己的經歷,心態和做法去和作者一家終于勇敢反思出,自己到底是哪里沒有做好,
(一)《相約薩馬拉》
死亡就在眼前,為什么還要用寶貴的時間,去閱讀書籍?
其實威爾完全受母親影響。母親早就習慣當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或者茫然無措的時候,從閱讀中尋求鎮定,安慰和力量。所以她希望這個好習慣,也能讓自己的兒子經受住突然而來的打擊和考驗。
威爾和母親曾經不約而同地聊起《相約薩馬拉》中毛姆寫的關于死神的故事:
一個巴格達商人的傭人在前往市場采購時,突然返回,受到了極大的驚嚇。
他說,他碰到了死神化身的女人,做出來一個威脅的手勢,預告他將命不久矣,所以他要借馬,逃去薩馬拉躲避死神。
商人將馬借給傭人,傭人立即飛奔離去。
商人轉而自己來到集市繼續處理事情,也看見那個女人,于是問死神,今天早上你為何對我的傭人作出威脅的手勢?
死神回答,那不是威脅,只是表達驚訝的手勢:他本不該出現在巴格達,因為我本來今晚跟他在薩馬拉有約。
這則關于死亡的宿命故事,其實就是在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每個人的生命最后都有死亡這條必經之路,而且是沒有順序,無法預測的。
即使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卻甚少能夠坦然面對已知的即將來臨的死亡。
我在等待媽媽手術結束和切片化驗結果的時候,默默在床上看了三本溫情勵志向的書。每看完一本,心情就越發沉重,時間越長意味著良性腫瘤的希望越小。
我努力強迫自己不要胡思亂想,安心投入書本的世界。漫長的9個小時里,書籍讓我鎮定下來,沒有輕易崩潰。
所以,我特別能理解這個最后的讀書會,對威爾一家的作用和意義。
尤其當看到書中威爾母親說,罹患絕癥后,她意識到,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太多想看卻看不完的書,太多該做卻無法做到的事,淹沒在了本不值得的書籍和瑣事中。
只有當媽媽病倒的時候,我才會開始后悔:有那么多事沒有帶她一起完成,長大的我本該成為她的精神支柱,幫助她尋找后半生的意義和價值。
(二)初戀
威爾母親分享了自己特別喜歡的書《初戀》,進而聯想起自己的少女時期讀過美好的經典書籍,比如《飄》。母親很自然地聊起自己的童年、學校和朋友,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之中,因為那一時期渡過的書,留下的生活印記讓她因為倒帶重放的往日時光格外幸福。
威爾也是頭一次愿意去認真了解,母親在成為他的父母之前獨立的人生。不僅僅加深了對母親的理解,威爾更發現自己其實遠沒有母親的耐心,體貼,和充滿共情同理心。
母親善于傾聽,從不會貶低別人,并且認真從他人角度思考并循循善誘。
而威爾則完全相反:非常不喜歡被打擾,但會打擾別人;經常會忽視其他人說的話,搶著說自己的事——
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覺得自己的故事更為有趣、更為精彩、更重要,常常忘記他人的故事也值得不斷推敲品味,也能受益匪淺。
我是從媽媽倒下之后,才發現自己有多自私:工作不開心壓力大,過勞導致體弱多病,還都不是我這個年齡該得的病。整個人都不太好,吃很多才能保證不掉秤。
回家溝通的精力和心情都沒有。只能回家對著媽媽生氣,抱怨。自己發泄完情緒,就翻篇了。可是我卻忽視了,媽媽會一直擔心,一直想要為我做些什么,這會成為她內心永遠的疙瘩。
一直以來,媽媽都是傾聽的人。
而我,根本不在意她的生活,她的過往,忽視了她在作為我媽媽之前,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緒會脆弱的普通人。每當她主動想跟我分享,我不自覺就會不耐煩。溝通和交流本該是雙向的,我卻一直是理所應當不斷索取的那個。
所以,我真的很自責,覺得這場病跟我的負能量,有很大聯系。
(三)每日的力量
威爾的母親,擁有這么強大的精神力量,注定不會是一個平凡的女性:
她不惜余力,投身于無國界慈善事業,去過世界上許多需要幫助的國家和地區,曾經9次往返阿富汗,對那里的難民和兒童,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生命的最后時光,本該卸下重負,好好休息的她,還在為創建阿富汗圖書館,在戰火和動蕩中保留下來民族的文化到處奔走。
在《每日的力量》這本書里,她用筆勾下這樣一句話:我們只能擁有今日,因為昨日的我們已經死去,而明日的我們還未出生。
所以她說,她無懼死亡,只是想再多活一個夏天,多做一些事。為這個世界留下什么。
威爾的母親不是不害怕病痛折磨,只是她選擇了接受不能改變的殘酷人生,看清生命本質,更加熱愛生活。生命不只在于長度,更在于深度和寬度。
我讀完這段的時候,自責地無法繼續。
我自以為自己選擇放棄了一部分機會,做出了犧牲,留在了家鄉,陪伴在父母身邊,就是最大的孝心,用所謂的“最長情的陪伴”來感動自己,自欺欺人。
但其實陪伴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而且我連自己都沒做好,又怎么能承擔起別人的生活?
雖然長期居家,但我仿佛就是一個房客,其實我接受媽媽的照顧更多——有了媽媽,自己就仿佛得了“軟骨病”,離不開家,就永遠長不大。
18年春節,沒有媽媽前后張羅,我才發現一個母親對家庭的不可或缺:原來媽媽在工作后,會有那么多要做的家務。原來我不管怎么做,都不如她,家里始終冷冷清清,少了人情味和煙火氣。
我想,陪伴的質量,不僅僅在于我能創造的物質條件,起居生活的照顧,更重要的是心理支持,源自對她最深的理解和關心,成長為一個獨立堅強的成年人。
也許,我不知道我還能陪伴她多久,但是我完全可以努力讓每一天的陪伴都更有意義和值得回味的記憶。
人生,有時候就是在活那幾個最重要的高光時刻,那些瞬間才成為永恒。
(四)七十空性論
威爾母親喜歡從這本晦澀的經文中獲得迫切的沉著力量,尤其是在生病后出現的恐慌和巨變面前。然而威爾是很難理解和共感的。
其實這也是我們經常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們不是不想關心家人,而是不知何時變得生疏,越走越遠,不會深層次交流溝通了。
我們有多久,沒好好和家人聊過天了?沒有共同話題,特別容易變成無話可說的尬聊。
我媽媽其實一點也不喜歡讀書。所以我其實很難簡單復制威爾一家的模式,去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
但我還是從這本書中得到了啟示:
即使母親和威爾行走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做出了不一樣的人生選擇,她們仍然可以分享彼此的閱讀心得;在閱讀這些書籍的時候,不必在意生病與否,更不要介意經歷和思想上的差異:他們只不過是一個母親和一個兒子攜手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即使我愛看的書和我媽媽熱衷的小說完全不是一個水準;我的審美和她的眼光完全不同,還要隔著代溝,我們都不必不必退縮和孤立自己。
我想我總能找到和媽媽非常融洽的話題,相互加深了解和陪伴。
(五)霍比特人
威爾母親作為一個職業女性,也是要面臨兩難境遇和取舍的。壓力大的時候,也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可是她明白情緒穩定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她覺得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不讓自己陷入不快樂中。不快樂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我一直以來,總把自己的不如意,性格中的弱點,一股腦歸罪于“原生家庭”——如果我在一個更好的環境,我才會變得更好。
然而我忽視了媽媽已經在竭盡全力,為我營造最好的環境。也許力有不逮,但我更應該反思自己對家庭氛圍做出了什么正向的努力。
我一生中會遇到許多我無法左右的事實,比如家人的重病。
但我應該能夠決定,守護多少自己的幸福。如果一個人能夠守護自己的幸福,那么他就能留住讓生命繼續的東西;而當他已無法守護自己的幸福時,也知道他盡了最大努力,不再有遺憾。
(六)正念
威爾一家的讀書會,不僅是家人心靈溝通的橋梁,幫助不能遠行的母親了解更多的世界,拓寬生命的長度,廣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療法。
他們共讀了一本出版于1994年的《正念》,主要內容涉及正念與禪修,講的是活在當下,不單純依靠減壓加強療愈的效果,而且使人生的每一分鐘都感覺到內心的安定。
作者卡巴金這樣寫道“正念是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地覺察,活在當下,不做判斷。這種專注力能使人們獲得感知、清明以及接受當下現實的能力。
去年的我雖然手足無措,但是下意識地努力和媽媽一起樂觀看待這場疾病。醫生和護士都覺得我們心態很好,治療也非常配合。雖然很波折,也終于熬了過來。
也是因為這件事,我才豁然開朗:生死面前,其他都不是事兒。
我平凡的一生里,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以前總為汲汲營營糾結,其實真的不值得。
我雖然沒自己想象的強大優秀,能夠完全超脫,不管不顧任性地活,但我明明是可以選擇活在當下的。
雞肋不開心的工作,裸辭;雖然動蕩不安了一陣,可是再也不害怕下一次離職或失業,因為對自己更有信心。
被喜歡的人放棄,就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努力生活,努力工作,自己給自己提供絕大多數的安全感。
生活總是有壓力,又苦悶;然而我要學會自己尋找生命中小而美的高光時刻,珍惜每個無所事事的難得清閑,充實度過日復一日的平淡人生,知足常樂。
這本《生命最后的讀書會》,仿佛一劑良藥,終于讓我刻意壓抑的情緒找到了宣泄口,反思自己,原諒自己。
村上春樹說過,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有限的人生里,我總會錯過,總有遺憾,但是抓緊時間,行動起來,看喜歡的書,做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改變想改變的自己,毫無保留地熱愛轉瞬即逝的東西。
?
生命只能活一次,要不虛此行,向死而生,向陽生長。
PS:書的結尾,威爾非常貼心的整理出所有提到的書籍清單,我會努力全部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