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1919 —— 2010),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中國繪畫藝術大師 。終他為中國現代繪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吳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藝術觀念和繪畫創作就適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推動了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演變和發展。
吳冠中在1919年出生于江蘇省宜興縣,與新加坡有深厚淵源。2008年9月,高齡89歲的吳冠中將個人113幅,當時價值約6600萬新元的畫作捐給新加坡美術館,在中國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響。
在吳冠中先生眼里,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系、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人們無法回避的因素影響。莊子曾謂“凡外重者內拙”。吳冠中則如是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1.我有兩個觀眾,一是西方的大師,二是中國老百姓。二者之間差距太大了,如何適應?是人情的關聯。我的畫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這二者我才動筆畫。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時在農村,我有時畫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東大嫂說很像,但我覺得感情不表達,認為沒畫好,是欺騙了她。我看過的畫多矣,不能打動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歡。
2.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但是有一個問題: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中國畫近親結婚,代代相因,越來越退化,甚至變得越來越猥瑣。
3.我很幸運:出國前,是跟著潘天壽學的中國畫,他是完全傳統的,本人畫得很好。后來我在巴黎學了3年,看遍了歐洲的藝術館,知道西方藝術好在哪里;回來后結合國情,加以表現。我明白,傳統的東西過去了,強調也沒有用,魯迅早就點出來了。回到傳統是不可能的,抱著傳統死路一條。但中國有大量畫家不懂西方藝術,接受不了,有人連馬蒂斯都罵,對西方藝術一律排斥打擊,其實是束縛了自己,結果只會因襲古人,不會創新。中國畫家凡是有點創新的,都學過西畫。西方的大評論家對東方藝術不排斥,會欣賞。
4.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香港舉辦了一個現代中國畫展,媒體突出宣傳兩個重點主題:黃賓虹代表傳統,吳冠中代表創新。他們評價我是叛逆的師承,“代表了一股巨大的超越傳統的創新力量,令國畫藝術煥然一新。”我在藝術上要求太嚴格了,考慮到百年以后的中國畫前途,只是苦了自己……
5.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功夫的人越來越少。
6.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
7.最重要的是思想 —— 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質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達不出思想。我現在更重視思想,把技術看得更輕,技術好不算什么,傳不下什么。思想領先,題材、內容、境界全新,筆墨等于零。
究竟是什么玩壞了我們的文化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