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問題”的發生
心理問題常來自于:“愛的匱乏”和“內心沖突”這兩大類。
高品質的“愛”,是指母親能像“鏡子”一樣即時且不失真的“看見”寶寶,并且按照寶寶的需求去“回應”他們。
這原本是母嬰之間不可替代的默契和鏈接。可是,很多媽媽們會被一些“非心理”的傳統經驗所誤導,反而不能發揮出這種“原始的母愛”。
更何況,很多職業女性往往在寶寶最需要媽媽的6-12月之前,就要放下孩子去上班了。
所謂“內心沖突”:比如寶寶玩到一身泥,寶寶體驗到的是“很開心很盡興很有成就感”,而媽媽體驗到的卻是焦慮,她會說:“天哪,這么臟,會生病的!”、或者“天哪,你是嫌我還不夠辛苦嗎”。
?
于是,孩子的內心產生了“沖突”:“到底是我的感受和想法錯了,還是媽媽說的錯了?”。
類似的情況如不斷地發生,孩子便開始懷疑自身內在的那些“直覺、認知”。
他們或者因“懷疑壓抑自己”而變得“不自信、膽小害羞”,或者因“不想壓抑拼命表達”而變得“不聽話總惹事”。
但生命的真相恰恰相反,每一個生命一出廠就自帶程序,并且拒絕外來的程序。所以,外來植入的程序越多,他們死機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