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法高級教程》系列講座(8)
? ? ? ? ? ? ----形象思維有哪些劣勢?
? ?
? ? 我們每天都在毫不費力的進行著形象思維,但不夸張地說,如果我們只會形象思維,我們就沒有全面完成從動物向人類的進化。如果人們的決策、人們的行為僅僅任由形象思維來指引,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就真的離天下大亂不遠了。形象思維起碼有七個明顯的缺陷。
? ? 一、形象思維不易表達
? ? 我們早就說過,形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表達絕不是一回事。本能使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進行形象思維,本能卻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表達形象思維的過程和結果。現代藝術家們殫精竭慮地調動各種“藝術語言”,所能表達的也只是有限的和簡單的信息。例如舞劇,藝術家們用舞蹈表達內心世界可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可多數人還是看不懂。在實際生活中,雖然人們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甚至心跳脈搏、汗腺分泌也能傳達一些形象思維的信號,但那是多么難以掌握和多么不準確呀!這就是為什么直到今天測謊類儀器也不能作為法院判決的直接證據的原因。
? ? 形象思維不易表達,并且隨著由概念性思維的進化而導致的形象思維的鈍化,人們那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形象思維的表達技巧也日漸荒疏。古人相互之間,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面部表情,立刻就心領神會,而我們現代人對此則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 ? 想一想現代社會需要傳播的海量信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形象思維不再占據主導地位。
? ? 在分工細化、合作緊密的時代,別人不知道你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他就無法理解你、幫助你、配合你。我們經常見到一些人干著急說不出來,就屬于這種情況。這就為集體的協調一致的行為帶來阻礙。別人不知道你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你也無從得知別人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 ? 如果一個集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內只會形象思維的人占很大比例,就容易產生更多的沖突,因為大家都不會“講理”,就會產生更多的誤解,暴力往往成為最終的解決手段。動物群中反復發生血腥的爭霸毆斗,可能也與此有關。
? ? ? 二、形象思維常常失真和不準確
? ? 盡管我們以前說具體真實是形象思維的一大優勢,但這種優勢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實際的形象思維卻常常失真和不準確,包括感官感知的不準確和頭腦記憶的失真。我們人類感官的感知能力和頭腦的記憶能力的確與我們期望的相差甚遠。正是這種感知不準和記憶失真條件下的形象思維,往往導致了我們許多行為的脫離實際和怪誕。
? ? 我們有限的感知能力面對速變、微小、遠距離的事物,經常不能提供準確的形象和圖畫。例如,我們看月球像月餅;我們看上去很干凈的手上可能布滿細菌;我們看一顆顆流星像合成整體的掃帚,我們看太陽像圍繞地球而轉……
? ? 我們有限的記憶能力使得先前映射到腦中的形象和圖畫越來越模糊。例如,王偉向你借iPAD時已經打招呼了,但很快這個聽覺形象就被你忘記了。幾天以后你在王偉的宿舍看見你的iPAD了,你心里開始嘀咕:王偉怎么偷東西?人與人之間像這樣因為聽覺形象被遺忘而發生誤解的情況簡直是不勝枚舉。
? ? 我們感知的形象和感知形象喚起的記憶中的形象不一定有必然因果聯系,這也常常導致形象思維依靠腦中那種神秘的形象變換來做出的判斷遠遠偏離現實。我們現場感知的那一幅圖畫有可能喚起的腦中記憶的圖畫也許有很多幅,我們目前還搞不明白大腦是如何選中其中一幅作為感知圖畫的后續圖畫。但我們很清楚的是,大腦選擇的圖畫經常與事實不符。例如,你看見了李老漢進了王寡婦家,后面將被喚起的記憶中的形象有多種可能:李老漢向王寡婦借斧頭、王寡婦的兒子托李老漢捎個東西、王寡婦求李老漢幫忙安電燈,等等。但不知為什么,你頭腦中被喚起的卻是男歡女愛的圖畫,于是流言蜚語就開始從你這里傳播。
? ? 筆者提醒朋友們,如果你不幸遇到一位多疑的上司,他想象力豐富而邏輯推演能力不足,那么你的小心謹慎不僅僅是要避免被上司看見你正在做他討厭的事情,你還要謹慎到這種程度,即所有的壞事情可能在他腦中喚起的眾多后續圖畫中也沒有你的形象,否則,即使你沒干壞事也可能被莫名其妙地穿上了小鞋。例如,與你的上級勢不兩立的一個對手有一天碰巧搭上了你的順風車,他下車時恰巧被你的上司看見,盡管你不作賊心不虛,盡管大家都不露聲色,但這個圖畫已經印在你的上司的腦海里了。假如你再有一次與那個人過從甚密的情形被上司看見,你的厄運可能就要開始了,因為你那偏好形象思維的上司,腦中不僅會經常出現那個對手反對他的圖畫,還總會出現一系列后續圖畫,而在這些后續圖畫中不知為什么你被想象成了他對手的同盟者。工作單位里城府很深的好心人提醒你平時“多注意形象”,并不僅僅指穿戴得體、言行得當,其中更深層的含義就是讓你明白一條規律:單位里的人事關系圖經常就是像這樣用形象思維進行分類鑒別的結果。現在我們恍然大悟,原來被我們想象得有些神秘、深奧的處理人事關系的技巧,其實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在考驗你會不會靈活應用原始的形象思維方法。包括領導者在內的多數人,對其他人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像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構陷者都熟稔這個形象思維的規律,不懂這個規律的人則經常為“被誤解”而煩惱。
? ? 再如,形象思維的不準確還表現為把判斷好或壞的標準也形象化和榜樣化了。好榜樣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壞榜樣做的一切都是壞的!人們這種形象思維的弱點經常被一些人利用,當他想讓大家都排斥你的觀點或行為時,他不直接針對你的觀點或行為,而是先想辦法抓你的把柄,丑化你的形象。這個目的一旦達成,你就是一個壞榜樣了,你的所有觀點或行為就不會被人們贊同或模仿了。人們這種形象思維的弱點也經常被一些人反過來利用,他們將真理也榜樣化或領袖化了,具體做法就是,利用大家最初對某些人的好感,順勢把這些人渲染成榜樣,或者神話成領袖,然后鼓勵大家按照榜樣或領袖所說的、所示范的去做就行了,不用再對行為本身是否恰當做理性判斷了。
? ? ? 三、形象思維無法考察感官不能直接觸及的現象
? ? 在感官無法觸及的領域,形象思維被描述成胡思亂想一點也不過分。遺憾的是,我們的世界還真有許多感官無法觸及的領域,除非你借助科技手段來擴展你的感官的感知能力。例如,不借助顯微鏡你就看不見手上的細菌。在你的形象思維里,不洗手就抓饅頭吃的圖畫,后面緊跟的絕不會是拉肚子的圖畫。
? ? 如果沒有概念性思維以及概念性思維下的科技的發展,如果形象思維是人類唯一的思維方法,那么面對自然界,我們的思維能力就連許多動物都不如。我們的嗅覺不如狗,我們的視覺不如鷹,我們的聽覺不如貓,怎么能指望我們的形象思維比它們更準確,從而我們的行為比它們更靈敏呢?
? ? 在人類社會關系領域,形象思維能派的用場也因為感官可觸及的現象不斷減少而日益萎縮。在過去,人們的相互關系都被禮儀化了。你想知道兩個人的關系,只需看他們衣著的款式和色彩、宅門的大小和標記等,就可以準確地分辨他們的長幼尊卑。那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逾制”是要被治罪的。而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則不再“一望而知”,要準確界定就必須借助收入、職位、職業、教育程度、政治派別、家庭背景、國籍等復雜的抽象概念。騙子們早已經教會大家不能以貌取人。
? ? 四、形象思維經常誤把微觀規律直接當作宏觀規律
? ? 形象思維經常誤把微觀規律直接當作宏觀規律。這是因為微觀現象容易被感官所感知,而宏觀現象則不容易甚至不能被感官所直接感知。形象思維甚至無法真正意識到還有微觀現象和宏觀現象這樣的區分,久而久之就天然地用微觀規律取代宏觀規律。例如,我們都知道看球時站起來能看得更清楚這一條微觀規律,但我們經常忽視一條宏觀規律:當所有人都站起來時誰也無法看得更清楚,并且還要付出更多體力成本。再例如,“當一個老板盡量壓低員工的工資時,這個老板的利潤就增加”,這是一條微觀規律;但是,“所有老板都壓低員工工資時,所有老板的利潤都增加”,就不是一條宏觀規律。因為這會導致市場缺乏需求,商品無法售出。再例如,當一個人具有奸詐謀略時,他就堪比諸葛亮;當大家都具有奸詐謀略時,誰也做不成諸葛亮。
? ? 微觀規律不等于宏觀規律,但是在特定環境中,微觀規律也能成為少數人支配條件下的宏觀規律。例如,在上面關于球場看球的例子中,如果想站起來看球的少數人能夠說服或強迫其他人都不站起來,那么對這少數人而言,站起來能夠看得更清楚就也是一條宏觀規律。大家現在可能就能夠理解為什么許多政治家都千方百計引導大家習慣于形象思維而排斥后面將介紹的嚴謹的概念性思維,都千方百計地“愚民”而不是“智民”,都千方百計地讓“信息不充分”而不是讓“信息充分公開”。如果他想到的大家也都能想到,如果他知道的大家也都能知道,他的計謀也就只能是千千萬萬個微觀計謀中的一個,就不可能發揮他想要的宏觀作用了。只是到了現代,才有一個叫盧卡斯的經濟學家用他的合理預期理論在規范的意義上告訴政治家,千千萬萬人的“預期”也是“合理”的。更需要下功夫研究的是千千萬萬人合理預期條件下的宏觀規律,而不是制造出千千萬萬人不能預期這樣的條件下的“宏觀規律”。
? ? ? 五、形象思維很難具有預測性
? ? 思維是為了增加人們行為時的預見性。如果我們想達到一個預期目標,思維的預見性提前幫助我們判斷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最有可能達成目標;如果我們想避免災難或者減少災難來臨時的損失,思維的預見性提前告訴我們應該先準備什么、后準備什么,才不至于在災難突發時倉促應對,慌不擇路。
? ? 問題是思維憑什么就能提前告訴我們未來才會發生的事?這種預見性可靠嗎?不管是我們現在正在描述的形象思維方法,還是后面將要詳論的概念性思維方法,預測的基本原理都是:首先觀察和記憶過去已經發生的各種現象的先后順序的歷史規律,即一些現象出現以后緊接著會出現哪些現象的歷史規律;然后密切觀察現在正在發生的現象與歷史規律的一致性和差異性,通過對歷史規律的修正來形成關于未來現象的預測性規律;最后判斷正在發生的現象中哪些類似于預測性規律中先出現的現象,那么預測性規律中緊接著會出現的現象就是我們預測未來會發生的現象(參閱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中關于預測的部分)。
? ? 我們用形象思維方法進行預測時有兩個典型缺陷:
? ? 一是形象思維無法通過修正關于過去的歷史規律來得出關于未來的預測性規律,它只能無條件的把未來看作歷史的復印件。形象思維就是依靠感知和記憶一幅幅完整形象以及這一幅幅完整形象的先后順序來發現事物規律性的,感官和記憶都無法對一幅完整形象的內部結構進行有意識地修正,感官和記憶也都無法對一幅幅完整形象出現的先后順序進行有意識地修正,形象思維只有可能因為感知不準和記憶模糊而扭曲曾經出現過的歷史規律。因此,在變化多端的領域,例如人類社會關系領域,無條件的把未來看作歷史的復印件的預測方法,即形象思維的預測方法,就經常失效,在這些領域未來經常不同于歷史。
? ? 二是我們的感官覺不出漸變。例如,我們嗅不到、看不見空氣中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形象思維無法告訴我們溫室效應的災難正在臨近。再如,我們在日常里往往感覺不到企業、城市、人生的種種錯誤決策,只有當企業要破產了,城市落后了,人生失敗了,感官才能通過尖銳對比看出錯誤,看出糟糕的結局。我們就像試驗室的青蛙一樣,掉進一鍋開水會立刻跳出來,但放在微溫的水中再漫漫燒熱,就會呆在那里直到有人把它救出來。漸變往往蒙騙了人的感覺,使頭腦中“危險感”的圖畫變得模糊,而尖銳的對比則使人保持警惕。問題是,如果人們只靠感官或形象思維來判斷事物,而不是依靠能極大地彌補感官能力不足的概念性思維來判斷事物,災難性后果還不能立刻形成某種尖銳的對比,等到這種“尖銳的對比”形成時,恐怕許多“災難性后果”已無可挽回了。
? ? 六、形象思維很難總結通用知識
? ? 作為形象思維基本單元的圖畫、形象都是具體的事物和場景。多數情況下,現實中感知的事物和場景與記憶中的過去出現過的事物和場景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形象思維的圖畫類比完全忽略了這些差別。例如,我們過去遇見過一次老虎,那一次老虎只是好奇地看著我們,并沒有發生任何攻擊行為。今天我們又遇見老虎了,感知的現場圖畫喚起了記憶中的后續圖畫:一只好奇地打量著我們的老虎。經過這樣的腦中圖畫的變幻,形象思維告訴我們沒有危險,于是我們依舊泰然自若。但這次我們被老虎吃掉了。因為我們沒有感知到上一次吃飽的老虎與這一次饑餓的老虎的區別。看來個案知識并不能直接上升為通用知識。中國典故中的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指的就是這種錯誤。
? ? 我們后面要講的概念性思維,特別是其中的抽象思維,在總結通用知識時也會忽略眾多個案知識的差別,但是與形象思維相比,概念性思維的那種忽略是有規則的忽略,它會清楚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忽略眾多個案知識的差別以總結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通用知識,它也會清楚地告訴我們在運用這樣的通用知識返回到處理現實個案問題時該怎樣對以前的忽略做后續彌補。形象思維則沒有明確和清晰的方法來應對個案知識與個案知識的差別,也沒有明確和清晰的方法通過忽略這種差別來總結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通用知識,更沒有運用這樣的通用知識返回到處理現實個案問題時對以前的忽略做后續彌補的清晰規則。形象思維對眾多個案知識的差別的忽略僅僅是感知不準確和記憶模糊所導致的。
? ? 隨著人類拓展的領域越來越廣,形象思維因無規則、無規律地忽略圖畫差別而導致的錯誤越來越多。隨著人類行為對現實世界的改造強度越來越大,形象思維因無規則地忽略圖畫差別而導致的錯誤越來越難以彌補。一個又一個的教訓終于讓我們明白:形象思維總結的知識,通用性很差!
? ? 七、形象思維難以量化
? ? 人類社會正在朝著行為精確化的方向發展。行為精確化要求思維精確化,而思維精確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思維定量化。形象思維方法的又一個重大缺陷恰恰是難以定量化。
? ? 例如,擅長形象思惟的原始人掌握的數量概念極為貧乏,他們不能像現代人那樣自由地運用抽象的數字來表達數目的多少,在計數時總是不能脫離具體事物。早期的愛斯基摩人要是家里來了四個人,他不會像我們這樣說“四個人”,而只會說:“來了老人、婦女、歪眼的男人、帶槍的人”,等等,他們要用具體的事物來代替抽象的數字,還不能將數字從具體事物中抽出來(運用概念性思維)。另外,在相當多的原始語言中(其中多數我們至今仍在沿用),數字常常和手指頭聯系在一起。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羅馬數字,Ⅰ的原意是指一個手指頭,Ⅱ的原意是指兩個手指頭,Ⅴ的原意是指一只手,Ⅹ的原意是指兩只交叉的手。只是到了后來,Ⅰ、Ⅱ、Ⅴ、Ⅹ等符號才不再和手指頭聯系在一起,而是抽象地代表一、二、五、十等數字。在張浩的《思維發生學》[1]、列維的《野性的思維》[2]、佛羅伊德的《圖騰與禁忌》[3]中有許多這樣有趣的例子。
? ? 我們的先人不但把數字從具體事物中分析和歸納出來的概念性思維能力較差,反過來,如果他了解了幾個簡單的抽象數字(如“一”等),他把抽象數字綜合和演繹到具體事物的概念性思維能力也很差。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浩研究員介紹[4],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人員曾了解到這樣一件事,傈僳族人曾以一頭牛從怒族人手中換回一塊地,而那塊地大得足夠全村人耕種和收獲,這是因為“一”和“一”都是一樣的,就使他們產生了一頭牛和一塊地也是一樣的錯覺。
? ? 即使到現代,在形象思維和概念性思維已經廣泛交叉使用的時代,表達形象思維的文學語言也不提倡多用抽象數字。文學課上把“一首詩背了三遍”這個事實描述出來,如果一個學生很簡單地寫“背了三遍”,而另一個學生寫成“背了一遍、一遍、又一遍”,那么能從文學老師那里拿到高分的肯定是后一個學生;聽見88聲槍響,文學語言主張寫成聽見“一陣密集的槍聲”;火車時速120公里,文學語言主張寫成“風馳電掣般前行”;美麗的姑娘看了小伙子三眼,文學語言主張寫成“美麗姑娘羞澀地看了小伙一眼”。
? ? 另外我們知道,有些人喜歡極端思維,認為現實事物不是左就是右,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公有就是私有,其實這些人的思維從思維機理的角度看,也是在混合使用概念性思維和形象思維時,其中的形象思維的難以定量化在作怪。無法定量就難以對極端與極端之間的狀態做精細地考察和描述。
? ?
[1] 《思維發生學》? 張浩?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出版
[2] 《野性的思維》 (法)列維?斯特勞斯? 商務印書館? 1987年出版
[3] 《圖騰與禁忌》? (奧地利)弗洛伊德?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6年出版
[4] 《思維發生學》? 張浩?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