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有一種奉承、巴結的感覺。再加上這個“癥”字那就是一種病了,是病那就得治!
一、什么是取悅癥?
有人可能會把取悅癥與怕馬屁劃上等號,事實上并非如此。
患取悅癥的人往往是對平級人而言,而且似乎取悅者本人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拍馬屁則是對上而言的,更多的是一種主動行為。
事實上患取悅癥的人臨床表現為: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對于別人的要求從來不會或者不敢說不,始終希望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努力讓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滿意。
他們是別人眼中的好人,幾乎是有求必應,但最后苦的卻是自己。
二、為什么會患這種病?
1.害怕被孤立
有取悅癥的人往往是人際關系中處于弱勢的一方,若是在一個組織中也通常處于半透明狀態。
因為害怕被孤立、被邊緣化所以一旦周圍的人有任何請求,就極盡所能的滿足,希望以此來獲得別人的認可。
2.表現型人格
所謂表現型人格就是在乎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不是自身的成長。
患取悅癥的人因為希望給別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印象、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對別人也就有求必應,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完成別人的要求。
別人的一句感謝或許就能是他們感到滿足;別人的一句負面評價甚至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能讓他們耿耿于懷好幾天,不斷在想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夠好。
3.錯誤的期望
患取悅癥的人一般有兩個的潛在假設就是:一是你看我對你有求必應,等有一天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一定會幫我也必須幫我;二是我對你這么好,你也就應該對我好。
他們錯誤的以為從不拒絕別人的要求就能帶來別人的認同,并期望以此來獲得別人的回報。
三、怎么治療取悅癥?
1.沒必要讓所有對你滿意。
總有人錯誤的以為應該獲得周圍所有人的認可,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你是人,不是人民幣,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
如果你周圍有人對你不滿意你,也絕不會因為你為他做了幾件小事就改變他對你的態度,更有可能他只是在利用你。
2.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別人的評價。
我們應該培養的是成長型人格而不是表現型人格。
每個人都應該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成長上而不是別人的評價上。別人的評價再好都不如自己的成長來的實在。
事實上一個人在組織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不是由你為他人做了什么來決定的,而是由你的價值決定的。
比如,上課時,一旦有要求分小組完成的任務,最搶手的一定是那些在某方面有專長對完成任務有幫助的人,而不是那些平時為同學拿快遞最多的人或者打開水次數最多的人。
請記住增強你的價值才是王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調整心態,正確對待期望。
假如你是真的希望幫助別人那好就繼續去做;如果是極不情愿的答應了別人,只是希望贏得別人的認可,又或是以此期望別人的回報,那就千萬別這么做。
即便是你為別人做了什么,你也沒權利要求別人來補償你,所以通常情況下你會因你的付出沒回報而失望。
更重要的是你之前已經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失去了本可以使自己成長的時機。
最后,勇敢的說出不吧!不要當不懂拒絕的老好人。
畢竟,你要知道讓所有人都對你滿意是人際關系中的取死之道!
畢竟,真正值得關注的是自身的成長!
畢竟,很多事并非你所期望的那樣!
我就是寫著玩的,別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