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都說文藝青年是種病,自我感覺不是文藝青年,就是因為看了幾本書就被掛上了文青的標簽,自己都感覺有點矯情了。借著這個矯情勁,就看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部電影。看完了還是寫點什么,要不都對不起電影票錢。
一、
? ? ? ?主要是奔著原著去看電影的,其實本身對電影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失望不失望。第一次接觸張嘉佳的書,是在一個閱讀軟件,正好獲得該軟件的一個月暢讀卡,當時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感覺里邊好多話像心靈雞湯一樣,能獲得不少的共鳴。沒事還復制點發朋友圈矯情一下,也混了不少贊。電影整體來說還是挺不錯的,中間穿插了不少搞笑的片段,可以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也有一些和現實不相符的東西,像是小混混居然敢公然報復警察,電臺臺長對陳末的縱容,以及幺雞就是因為喜歡這個電臺的節目就可以成功面試到電臺當DJ,這就有些夸張了。電影情節和原著也差了很多,其實也是正常,把那么多故事穿插到一起也是挺不容易的。網上有說故事鋪墊太少什么的,那也屬于正常,也就一個電影,不能把所有情節都展現出來,總得有重有輕,找自己喜歡的就行了。
二、
? ? ? ?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從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這句話是電影和原著上都有的,也是每一個人期盼的愛情。誰都想找到一個喜歡的人,不管不顧,堅守愛情,永遠的在一起。關于愛情的討論太多了,也不差我這一個無名小卒抒發一下自己的想法了。我也期望有自己一份完美的愛情,期望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一起去嬉笑人生。希望兩人有共同的愛好,愛情可以成為調劑品,一起將生活變成生活,而不是單單的去生和活。
三、
? ? ? 故事始終是故事,與現實差距太大,矯情的人可能就是想著縮短故事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把自己的生活變成故事,然后將故事的結局全部變成圓圓滿滿的大結局。不是什么文青,只是和性格有關,年齡有關,以及和生活狀態有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