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薩大昭寺,一直放著文成公主塑像,人們都記住了這位曾促進的漢藏文化的交流,提高漢藏民族的關系的公主。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同樣貢獻的唐朝公主進藏和親….她就是金城公主。
在布達拉宮,保存著金城公主觀鏡壁畫
布達拉宮中還有描繪金城公主進藏的唐卡
和文成公主一樣,金城公主也是唐代外交史上,在特殊時期,以特殊的外交運作方式。從中國統一多民族歷史演進角度考察,金城公主入蕃聯姻的最大意義和入蕃后的最大貢獻并不只是體現在她倡興吐蕃佛教和促進唐蕃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她為推動吐蕃與唐朝甥舅盟好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位永遠留在了雪域高原的公主,人們是否又關心過這一位女子個人情感又算得了什么?……
金城公主本應嫁給吐蕃王子姜擦拉溫,姜擦拉溫騎上駿馬,帶著隨從,前去迎接金城公主,誰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馬奔馳時,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命喪黃泉。按當地的習俗,金城公主即已嫁到吐蕃,雖然王子死了,已不能再回故里,于是到了吐蕃嫁給了贊普赤德祖贊,一個本應是她公公的人。
金城公主做了赤德祖贊的小妾,赤德祖贊的大老婆很厲害,經常欺負她,再加上她水土不服,思鄉心切,日漸消瘦。后來,金城公主生了一個兒子,兒子生下后就被大老婆抱走,并且長達一年之多不讓金城公主看她的兒子,她惟有以淚洗面。
經過諸多磨難,公主方與兒子團聚。身心受到傷害之金城公主,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命運坎坷,于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對于唐朝的和親政策,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人們始終褒貶不一,爭論不休。如唐代詩人戎昱曾以“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的詩句,借譏諷漢朝和親來批評唐朝的和親政策。另一位詩人李中更是義正詞嚴地聲稱“誰貢和親策,千秋污簡編”。但也有對和親政策大唱贊歌的,如唐朝詩人呂溫有詩云:“明時無外戶,勝境即中華。況今舅甥國,誰道隔流沙?!?/p>
不論是褒是貶,而無法否認的一點是,和親政策確實在唐朝歷史上揮過重要作用,但是,每一位遠嫁的漢族公主,除了要擔負起朝廷賦予的安邦重任外,還必須要經受住異國風俗的挑戰,她們都是值得尊重和被人們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