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讀書清單

Without further ado, here we go.

1. 《好兆頭》

好兆頭

要是哪天你突然在馬路上撞到個從地下鉆出來的喇嘛,家里的電門也無論如何都修不好的話,說不定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事情的起因,或者說,這個世界之所以被拯救了,都是因為多年前一場不靠譜的眼神交流。如果拍成電影,《超新約百科全書》那種風格會很適合本書。一面是一堆來自敵對陣營關系卻好似黑白無常那種天使+墮(得不太徹底的)天使搭檔(或者是“舅男”里毛熊和甜哼那樣的組合),一面是氣候規矩到不正常的英國小鎮里被人類養大的地獄之子,中間還夾著南腔北調的巫女和巫女獵人們,怎么看都覺得這個世界怕是在劫難逃了(泰勒先生被這些人氣得連抗議信都寫不順溜)。結果呢,除了大家似乎都丟了一天的記憶、亞當被禁止跑出樹籬之外,一切看上去都好著呢。

2. 《鬼媽媽》

鬼媽媽

小朋友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別人家的飯好吃東西好玩,爸爸媽媽也比自己的和善有意思。給你個紐扣眼睛長長指甲,要什么給什么的新媽媽,你換嗎?尼爾蓋曼用黏土動畫一樣的畫風,告訴了小朋友們一個樸素的真理:媽,還是原配的好。還沒看同名電影,不過覺得蓋曼跟蒂姆伯頓還真是搭呢。

3. 《墳場之書》

墳場之書

你班上有寫的一筆好字(印刷體那么好),通曉歷史(主要是細節),又存在感微弱(長什么樣子來著)的孩子嗎?或許跟蹤ta回家不是個好主意(還是棒極了的主意呢?)跟《車道盡頭的海洋》一樣,來自不同世界的少年并沒有突破萬難終于牽手,他們一個失了記憶,一個告別了曾經熟知的地方(伯蒂走出墳場(不是穿門而過),車道盡頭的小女巫消失在了療傷的海洋里(似乎是這樣吧))。既有幻想,又不粉飾太平,雖不是happily everafter,還是很溫暖。

4. 《美國眾神》

美國眾神

“宗教本身就是一種隱喻:神明是夢想,是希望,是女人,是諷刺家,是父親,是城市,……其唯一事業就是讓你的球隊、軍隊、生意、或者婚姻,……獲得成功、勝利、興旺、完美?!弊x到這里的時候我正沿著半山傾斜的街道走下來,街邊鋪子門口擺著小小的神龕,不及小腿肚高,里頭香灰滿到撲出來。有時還擺著些鮮果之類的吃食當做供奉,不知是不是特殊日子才有?,F代世界,古代的神。離了就活不了的手機,大約算得上新神祇?那小小的神龕會不會對經過他門口的手機放射出我們看不到的不友好光線。下次打雷的時候是不是該注意一下烏云里一閃而過的光亮,那許是有著犬類性格的雷鳥在加速飛行呢。

5. 《東食西漸》

東食西漸

前半部是西洋鏡一樣的“過去100來年里老外眼中的中國菜”:從引用的文獻來看,(少數)看中餐順眼的覺得這種吃食品種豐富物美價廉,就是大蒜放得太多,看不慣的自然是“中國人貓狗死豬什么都吃,衛生狀況成疑”,有人還會得出“因為佛教不殺生的教義,所以中國人很少吃豬肉,再加上印度的影響,所以牛肉吃的也少”這種結論。后一半是中餐在海外傳播的歷史,與華人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與形象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顯得學術了許多。努力回想一下,似乎沒在倫敦唐人街飯店的菜牌上見過“雜碎”這道菜,或許是中國人不太留言這種老外最愛的菜式吧。譯者大概不太熟悉廣東人名的羅馬拼音,有不少人名譯得有點不倫不類。

6. 《愛沙尼亞九日慢行》

愛沙尼亞九日慢行

因為之前接連看了梨木香步的幾本小說,都是在細微處有閃光的那種文字,仿佛帶著草木香似的,看到她出了游記,忍不住好奇地收了。作者果然是那種自然主義,喜愛植物和鳥類觀賞的“森系”人士,九天的愛沙尼亞行程被事無巨細地記錄了下來。不光是泛舟波羅的海、參觀地下古民居這種游覽項目,還有同行旅伴的瑣碎趣事(作家大概都會偷偷觀察人的吧),以及偶然入住了疑似鬧鬼的古老旅社這種意外事件,也都成了游記的一部分。說的每個月份對應風格的果凍那里,覺得應該是既好看又好吃的東西哎。

7. 《索拉里斯星》

索拉里斯星

有史詩感,帶點哲學意味的科幻故事,繁復的描述,應該是最大特色之一吧,然而并不太對我的胃口,看得很拗口。比起后半部分對膠質大洋的迷幻創造力一波又一波的描寫,我還是更喜歡懸疑的部分。啊,如此脆弱的愛情,如此脆弱的人性(自我陶醉臉)??傊?,我還是少看長篇科幻的好。

8. 《華萊士人魚》

華萊士人魚

起初還以為這是個《達芬奇密碼》那一類“引經據典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故事,結果人魚真的出現了,于是才發現原來是科幻類?!澳б簟蹦且还澦茉斐龅奈⒃幃惖臍夥?,很快就被“合理的科學解釋”打破了。然而人類進化課沒講多久,人魚的生理衛生講座會讓你意識到,嗯果然是島國的作者呢。整體來說是腦洞開得可以讓人接受的小說,雖說原創性似乎差了那么一點點。被雌性人魚融合進身體里的雄性,不知怎么總想到《感官世界》呢。

9. 《謎情書》

謎情書

一個狗血的四角戀故事,代孕的部分(天真男青年版本)讓人想到《半生緣》。整個架構有種很眼熟的感覺,大概是那種“戰爭動蕩年代的兒女情長”的背景吧,然而這個二戰的時代感有有點可有可無。總之就是,看來柔弱的小白花,生命力才是最頑強的??

10. 《易碎品》

易碎品

喜歡尼爾·蓋曼寫幽暗不見光的故事,像是帶著新墳土的濕涼。各個世界之間沒有阻隔,自己打開的木門后只能看到指引的白面孔,走進去,不知會進入什么傳說。女孩夢中的交媾的女巫和獅子,是否見證過教授死于事故、不成人形的兄弟;挪威語生疏了的怪力山鬼,還能不能順利愛上過路的農夫;活人世界不可言傳的可怕日常生活,少爺不知賣出去了沒有。天啊這個人的腦洞里到底還能挖出多少有趣的故事。

11. 《今夜不宜犯罪》

今夜不宜犯罪

雪夜、藏尸、交換殺人、不靠譜偵探和他的同伴們,還以為是個平平無奇一目了然的案子而已,結果轉折來得如此出乎意料。不要被前半部的插科打諢騙了,以為搞笑才是本書的主旨(雖然幾乎每個角色都很逗比就對了??)表演人格的委托人之類的人設都一如既往地有日漫既視感。那個飆車狂的出現,倒是小伏筆之一。人名梗的話,更像是一種惡趣味吧??

12. 《鋼筆教科書》

鋼筆教科書

“有圖有真相”的鋼筆入門科普書。人家只是看看,不會入坑的嗯(語氣堅決

13. 《塔の斷章》

塔之斷章

跟《成人式》比起來,這一本似乎沒有那么“萬萬沒想到”。作者對主要人物的提示給得很明顯,不過最后一節還是會有“納尼?!”的效果。還是要說,島國人民的姓名梗,真是怎么也玩不完啊。(于是在不劇透的前提下,就只能寫到這兒了呢。)

14. 《撫順故事集》

撫順故事集

一個七十年代出生的東北漢子作者,描繪的也多是撫順小城里的親戚朋友、過時風光,然而讀起來常有看到了柔和細致的南方人事的錯覺。其中一篇提到早年“我”那蒼白又不太擅長融入群體的文學青年形象,倒是很能和這種風格對上號。廢棄的水塔,傳說中流氓出入的楊樹林,與母親關系一度惡劣卻不介意“我”在褲襠撒尿的爺爺,被氣出暗紅臉的姥爺吃了無數草參才將那顏色逼到只剩鼻尖上一點——講的都是很尋常很生活化的往事,就像翻舊影集的時候會有人指著照片說“那個誰誰誰啊??”很動人的一本書。

15. 《布萊森英語簡史》

布萊森英語簡史

一本給非專業人士科普英語相關語言知識的趣味小書。書的內容顯得有點頭重腳輕,前半部分顯得生動的多,后半部分則有羅列知識點的嫌疑(還有好幾處校對錯誤),至于寫到中文相關內容的時候更是覺得“作者你是在哪里撿來的洋涇浜中文excuse me?”小知識點還是挺有趣的,譬如英文的回文(a man,a plan, a canal. Panama!)和anagram(mother-in-law=woman Hitler)等等。

16. 《二十一個故事》

二十一個故事

有點讓人想到《天使埃斯梅拉達》那種風格的短篇小說集,不過格雷厄姆寫的故事顯得“有頭有尾”一些。故事的基調都是嚴肅的,有余韻的那些,也都有種不吉利的暗示,像是被熱病蚊子親吻過的腳踝(雖然腳踝的主人終于通過非常手段將自己從絕望的懸崖邊上拉回來了那么一點點)踏上歸鄉之路。那種冷靜的、畫外音般的敘述風格,說不上來是把無助、消極和沮喪變得更客觀了,還是反倒顯得更嚴重了。有很多死亡:被靈魂拋棄的喋喋不休的老人的肉體、黑暗中被恐懼(來自雙胞胎兄弟的觸摸)攫獲猝死的小男孩、講完疑似死亡經歷話音剛落就像節肢動物般縮著死去的某人之子,開篇那座莫名被拆毀的住宅大約是最莫名的“受害者”了。

17. 《花花飯》

花花飯

“世界奇妙物語”風的幾個故事,離奇之后是或好笑或溫暖或無奈或釋然的結局。紅燈區里等待弟弟訊息的南國少女,要靠蝴蝶的訊息來下定決心;有著“三牙簽章魚燒”生活的不著調叔叔往生了也還是死性不改,湊不齊三個女人就不肯發動靈車(權太臉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啦);那個在smiley face底下藏著惡毒老婦臉的奇怪生物,根本是個生物體XX器吧??

18. 《柳林風聲》

柳林風聲

一個會讓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的可愛故事。透過河鼠與鼴鼠、獾先生、小刺猬和小田鼠們,以及像二師兄一樣記吃不記打的蟾蜍(續1s??)先生的動物臉,仿佛看到了打打鬧鬧的皮平和梅里、(假裝)板著臉的灰袍甘道夫、在生日宴上隱身消失的比爾博和滿地亂跑的紅臉卷毛小hobbits的形象。被航海鼠海勾起的河向往遠方的心不知道還會不會再次癢起來,“再不聽話,獾先生就把你捉走”的威脅至今對小黃鼠狼仍屢試不爽,蟾蜍先生現在又狂熱地投入到什么愛好中了呢?

19. 《虛像小丑》

虛像小丑

(一面看一面覺得:果然還是柴崎妹子的內海薰跟福山叔更搭呢。)案子都比較弱,不過是為了讓伽利略參與進來才塞進去的“科學解謎”元素。最后的《演技》大概是最莫名其妙的一篇了吧,被害人死的也真是不值……

20-22. 《推理要在晚餐后》(1-3)

2推理要在晚餐后

《推理要在晚餐后》:高喊著“開除你開除你開除你開除你開除你我要開除你”的(人前假裝平民)大小姐麗子與“這都不明白,大小姐你是白癡嗎”的毒舌抖S管家影山的破案日常。對大小姐的描寫充滿了其實跟銀色Jaguar小開警部一樣的“古早英俊”畫風,娛樂性多過推理邏輯性。大概都是配合劇集一起食用的吧(囧子的kubikubikubikubi歷歷在目??)

《推理要在晚餐后2》:吐槽來得更猛烈,案子變得更弱了的一本。

《推理要在晚餐后3》:事到如今,我也只是為了看影山的毒舌和大小姐表情崩裂時的內心戲而已??(影山你那是表白嗎

23. 《禁忌魔術》

禁忌魔術

伽利略系列的短篇,基本都屬于想隨便看點什么的時候可以抓來刷一下的輕松文。這本可看度還可以,最末一篇是日劇一季終章里喜歡有的那種“升華”故事,然而我不太喜歡明明是輕小說缺硬要拔高內涵的這種刻意感??主要想吐槽的是,那個因為知道臺灣有“送鐘=送終”禁忌,于是就破了案子的解釋,都是什么鬼??

24. 《詩人》

詩人

一本美式“nosing around的業余偵探”(記者是其中的常見職業,下一位大概就是作家了)參與到案件偵破過程中,經過必不可少的美女艷遇和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終于讓真相水落石出的故事——然而這是一本并不顯得千篇一律,情節挺緊湊也挺好看的不費腦故事。就是說,它挺像典型的好萊塢偵探片的,尤其是加進了FBI、戀童癖地下網絡、連環殺手之類的元素之后。用虐殺案引出警察,并以警察為最終獵殺對象的連環殺人犯,加上其M.O.中的愛倫·坡詩句,很難不讓人想到“犯罪心理”之類的劇集(當然,這本書出現的要更早),最后關頭的大逆轉和結尾留下的疑團也更像是某季開頭時給season finale的幕后黑手埋下的伏筆了??

25. 《自由》

自由

有點肥皂劇感的“(特權階層)理想主義者一家一路不踩閘的下坡人生(但最后還是救贖于一場略帶戲劇化的和解,于是這場過山車的拋物線移動軌跡以x軸為對稱軸,上下顛倒了個兒)”。因為《自由》也是一個家庭變遷的寫照,忍不住和去年讀的Stoner做比較,結論大概是這本“新經典”在打動人的程度上略欠一些,again,大概還是因為三角戀婚外戀家庭倫理小劇場這些肥皂劇感的設置。開頭和結尾對于帕蒂那令人難以拒絕的“友好鄰居”特質的描寫呼應得很好,讓人很難不喜歡上這個在某方面始終顯得有些笨拙前籃球運動員?!跋奶焓顷惸甑淖詰z和好勝又涌進她體內的日子。??她是如此依賴女兒,以至于她非常小心地防止自己做過頭,防止自己的需要淹沒了女兒。杰西卡是條工作犬,不是像喬伊那樣的展示犬。”

26. Cards on the Table

Cards on the Table

破案的關鍵是:牌品如人品。這本的設定很有趣,受害人將“四偵探”和“四犯人”湊成了兩桌麻將,啊不是,兩桌橋牌,結果原本想看熱鬧的人自己變成了被人圍觀的尸體。隨后的走訪打聽中,波羅的篇幅占的并不大,提的問題也一如既往地似乎沒什么用處,然而能在最后關頭派上大用場。偵探小說女作家和她惱人的丹麥偵探好比阿婆與波羅,最后真兇的“三連跳”也很出乎意料(我見猶憐的小白花呀嘖嘖)。軍人先生的結語真是不錯:“Let's stab him, Rhoda, and see if his ghost can come back and find out who did it.”

27. 《英國農民工小像》

英國農民工小像

像是一部鬧騰又不怎么講究的公路片子。來自非洲的中國的波蘭的烏克蘭的勞工,從摘草莓營地的一場混戰開始,狀況百出地在英國大地上各謀生路。情節的發展非常隨性,一下子在雞棚里踩著雞屎捉活雞,一下子就有人掉了根手指頭引發大罷工;一下子在養老院里甜言蜜語準備交換體液,一下子就火警大作雞飛狗跳。講故事的不光有一二三四五個外國人,還有一條叫“狗”的狗“我是狗我是狗我是奔跑的狗主人摸我我好開心”這樣不帶標點的插話。喜歡英式電影那種亂七八糟的黑色幽默感的人大概會覺得很有類似的bgm感。

28. 《失物之書》

失物之書

納尼亞與未經粉飾過的格林童話,外加一點愛麗絲元素的混搭,那個穿過樹洞才能看到的世界,很難說是不是深度昏迷的人在腦中打開的異次元空間。跟“叛逆期小男孩打怪歷險通過指環王設定般的試煉后,最終戰勝誘惑找到愛與勇氣”這樣的主線故事比起來,幾個“XX講的第X個(被扭曲過的童話)故事”倒是更得我心。初代獸交愛好者小紅帽打造出了成功的狼人制造流水線,身材像穿著蛋黃醬外套的米其林輪胎人的白雪公主對七個小矮人進行著從肉體到心靈的碾壓,睡美人的墻上掛著的是英俊騎士的同性愛人,那個想把自己變成人頭馬的女獵人,你是不是太好騙了點??

29. 《哪啊哪啊神去村》

哪啊哪啊神去村

“人與自然”主題的輕松故事。跟寫編字典的小說里有很多出版印刷的瑣碎細節一樣,這本書的就是各種砍樹。跟林業相關的部分略無趣,寫神去村(不合常理)的村民(和狗)倒是很有喜感。48年大祭祀的一節很有畫面感,一群神經病一樣的漢子騎著巨木從山頂沖下來(像噴濺而出的嘔吐物似的),打頭倆人手里還握著木頭刻成的丁丁狀把手??“蛇哪啊,扭啊扭啊。兔子哪啊,蹦啊蹦啊。神去的神明哪,來啊來啊,哪啊哪啊,嘿哪,哪啊哪啊,嘿哪?!边@種曲子,祭祀的是什么奇奇怪怪的東西啦。提到神隱的時候難免會想到《厭魅》,那一紅一白的兩個美女山神加上不為外人所知的小山村,難道不是三津田信三的好素材嗎??

30.《啟航吧!編舟計畫》

啟航吧!編舟計劃

“辭典是一艘橫渡文字大海的船。人們搭上辭典之舟,搜集浮在黑暗海面上的微小光芒,以便用更精準的詞匯將心里所想的傳達出去。如果沒有辭典,我們就只能茫然不知所措地停在文字大海上?!毕褓~簿一樣記敘了用十五年編一本辭典的故事。“認真”先生那封詞不達意的情書,恰好也是十五頁呢??傆X得島國人民對于細節的變態追求,大概在編字典這件事上,能體現得淋漓盡致吧??

31. 《孤獨小說家》

孤獨小說家

“入戲”比較慢,讀過半程才能嘗出滋味的一本,讀完倒是蠻舒服的,像是喝了碗熱乎乎的粥的熨帖感。書里說男主的亡妻形容他的文字“雖然不善于一錘定音,但那些毫不費勁的輕描淡寫的話語中,卻總有一種動人的力量”,大概就是這個故事的風格了。有點軟弱,事業也算不上成功的中年作家與小學生兒子的日常。早飯的菜式,超市里見到的多彩食材,一不小心偷看到的十一歲少年的初吻,相親對象曖昧地說著“或許是同一只蚊子叮了我們兩個”——都是很有愛的細節。

32. 《溶於霧中》

溶於霧中

一句話:都是選美的錯。到了聚光燈底下的人,是沒有秘密可言的。就跟后媽問魔鏡“誰是世上最美的女人”,結果答案是別人一樣,“比比誰更美”的殺傷力可比桃子大多了。不過那個“沒有結婚或同居經驗”的評比標準還真是??然而作者對女性的描寫,為什么又有幾分少婦白潔的意思(咦我在說什么)。三角循環的殺人設置挺妙的,不過覺得在操作細節上稍嫌勉強啊,譬如“騙對方吃下安眠藥”之類的。最后的自白很好,選美變成了選丑呢。

33. 《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

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

這本書的高分充分說明了刷好評的重要性。除了喪妻男子在鍋碗瓢盆間療傷(心理上的,因為雙手被切/了無數次),并從廚藝白癡鍛煉成可以宴客的水平這個故事外,另外兩個主人公——無愛婚姻里身心俱疲的菲律賓裔家庭主婦和被老年癡呆的母親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土耳其婦女——其實告訴我們的是,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也并沒有什么卵用。并且,作為一本名字里有“廚房”的書,它看起來一點也不好吃。

34. 《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

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

喜歡《本店招牌菜》那種風格的話,這本很可以一讀,用了希區柯克的名頭,大約是因為里頭的故事的情節走向,跟希區柯克當每集的"presenter"那部同名劇集幾乎一模一樣吧(不過在我印象里,似乎兩者并沒有完全一致的故事,沒仔細看這一本的作者,所以說不準)??傊?,沒場外遇都危險,每個plot背后都可能有第二重、第三重的plot,貌合神離的夫婦(甚至看上去相安無事的夫婦)肚子里都藏著一把暴雨梨花針,每一場布給別人的局,最后都可能夾住自己的腳。所以呀,荒山野地不要隨便去,陌生人的提議也不要隨便聽。地球很危險。

35. 《四季·春》

四季·春

神一般的天才少女的蘿莉歲月,當做《全部成為F》的番外看的。沒什么推理成分,只有人格分裂成了習慣的兄妹倆,而且還有個被重復使用的人名,不過看上幾節習慣了就很快能分出幾個不同的“我”了。四季這種無敵人設,還真是略瑪麗蘇啊,以及幼年款萌繪出場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想去看海, 游走海浪沙灘。 我想去草原, 仰望碧海藍天。 我想去沙漠, 尋找流沙千里。 我想去好多好多地方, 見...
    安吉月閱讀 262評論 0 3
  • 泥鯭香, 白蟹香, 游水花魚也起場, 清清小菜樣。 灑無妨, 茶無妨, 五一佳節聚一堂, 天涯莫道長……
    云歸岫閱讀 292評論 2 4
  • 愛如四月天 美好的溫暖 人間四月天 初春的欣然 不管世事如何地變化 我都是愛你的 縱使人間更換了天氣 冬雷震震夏雨...
    林安雪閱讀 469評論 0 1
  • 我愿遇見未來的你, 聽你訴說未來的事。 無論好與壞, 無論貧窮與富有, 你便是世界上唯一的你。 她一定會對我說: ...
    mntyng閱讀 28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