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大秦帝國是二世而亡。關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大家應該有共識,即秦朝是亡在胡作非為的秦二世胡亥手中。
秦朝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楚漢相爭。四年后,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史稱西漢。
值得注意的是,劉邦建立大漢王朝時,已經是五十四歲的人了。而且,在長期的斗爭中,劉邦也受過不少傷,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到英布反叛時,劉邦抱病親自領兵前去平叛,在陣前又被流箭射中,從此病情更重,于公元前195年去世。
劉邦去世時,他的嫡長子,大漢王朝的法定繼承人劉盈才十六歲。劉盈這個年齡,比當初秦二世即位時,還少了四歲。加上劉盈本人個性仁慈、懦弱,實在是很不適合當皇帝。
與此同時,曾經跟隨劉邦征戰天下的一幫文臣武將,要么老謀深算,要么驍勇善戰,個個如狼似虎,都不是省油的燈。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人來輔佐劉盈,給劉盈當靠山,劉邦千辛萬苦打下來的江山,或許真有可能像大秦帝國一樣,傳至二世就被別人奪了去,二世而亡。
但西漢王朝最終并沒有二世而亡,什么原因呢?
至簡以為,這與呂雉有一定的關系。呂雉為人剛毅果斷,做事手腕狠辣,人稱史上最毒的女人。但呂雉在維護漢室江山上,還是有功勞的。
當初劉邦稱帝時,與各方勢力妥協,不僅分封了大量的有功之臣,還分封了七個異性王,韓信、彭越、英布等都在此列。
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對劉邦或許還有那么一絲敬意和懼怕,但對其他人,他們是根本不放在眼里的。
韓信被抓后,有一次去樊噲家里,出來后自嘲說:“生乃與噲等為伍!”言下之意就是十分瞧不起樊噲等人。
英布起兵反叛時,也曾對他的部下說,劉邦皇上老了,厭惡打仗,一定無法親自帶兵前來,只能派遣將領前來。而在所有將領中,我只害怕韓信、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余的將領沒什么可怕的。
彭越號稱游擊戰的高手,更是有勇有謀,是連西楚霸王項羽都不放在眼里的一代梟雄。若無劉邦,天下還真沒有什么人能收服得了他的。
像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驕悍諸侯王,豈是懦弱的劉盈小皇帝所能駕馭?所以,如果讓他們活過了劉邦,等到劉邦去世后,他們這些人極有可能會興風作浪,甚至可能取漢室江山而代之。
這一點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劉邦趁自己還在世,找出各種靠譜的、不靠譜的理由,千方百計清除異姓王。
不過劉邦還是不夠心狠手辣,或者說還是有所顧忌,他讓抓捕了韓信,只是把韓信由楚王降格為淮陰侯,并沒有殺韓信;他抓了彭越,只是想把彭越流放去南方,也沒有直接殺了。英布之死,是他自己逃到長沙,被長沙王吳臣殺了,也不是劉邦殺的。
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劉邦的一念之慈,實際上是放虎回山,對漢室江山后患無窮。
于是呂雉站了出來,劉邦當不得惡人,她就來當這個惡人;劉邦不想背黑鍋,就由她來背。所以,她殺了韓信,殺了彭越。
諸位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韓信、英布、彭越這些人不死,等到劉邦去世,劉盈即位,他們會不會起兵造反呢?而當韓信、英布、彭越等人起兵造反時,天下還有誰能制服得了他們?劉盈還能坐穩江山嗎?
所以,呂雉殺韓信、彭越,手段固然狠辣,但她實際上是在維護漢室江山,是在維護劉盈的帝位。
呂雉殺韓信、殺彭越,還有一個重要影響,就是震懾西漢滿朝文武群臣,讓他們對呂雉俯首稱臣,不敢興起一絲一毫的反叛之心。
如此一來,在劉邦去世后,呂雉大權在握,終于順利地為劉盈保駕護航,使西漢不至于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