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先有意義,再有條理
《斷舍離》中提到,我們要勇于放棄、放棄、放棄。放棄對舊物的雜念,放棄對物品的執念,放棄對不值得的事情的執著,我覺得跟葉老師的這一講是一樣的。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收拾好了房間,但卻不覺得房間更清爽了呢?那可能是因為我們僅僅是做了分類、歸納,并沒有真正去思考物品的意義,是否需要繼續保留已有的東西。
先有意義,再有條理。《斷舍離》中指導人們如何進行放棄呢?判斷一個東西是否有用,不是看這個東西是否完好,而是要站在人的角度,看人是否還需要這個東西,也就是這個東西對我的意義。比如兩年前買好的十字繡,之前很喜歡,現在不喜歡了,也沒有時間去做,那么這個東西即使是全新的沒有拆包,它也是沒用的物品,應該扔掉,放棄。所以,從這個角度,先看意義,再考慮接下來的事情。在此,我也呼吁大家積極對生活進行斷舍離——扔掉沒用的物品,放棄對一些無意義的負能量,放下對物品的執著,充分考慮好東西對你的意義再帶回家。
踐行易效能初期,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覺得如果能做是非常完美的。比如游泳,我喜歡游泳,一度想去考個游泳教練員癥,我認為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我要堅持自己的愛好,說不定用得上(救人),也許還能兼職……”
但是經過如下過程,我默默地放棄了考游泳教練員證的想法:
反思一:防身用,不一定要考證,學會就夠了
反思二:請教游泳教練,真正的游泳教練員第一要則,不要輕易下水救人,那我心甘情愿的見義勇為并不是完全正確的
反思三:我可能這輩子也沒有時間做游泳教練的兼職,帶帶自己孩子還差不多
學習易效能以后,經過這么一反思,哎,真的沒有任何意義,那我之前想的:先了解哪里可以考證?學習哪些游泳姿勢?這些一系列的下一步行動都不存在了。沒有意義,何來條理,何來下一步!
最后,向大家推薦《斷舍離》,一個小小的觀念,改變我們的生活。
對我們的生活進行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