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訪仙話俗稱的啪炒米,學名叫做炸(爆)米花,最初用來拍的就只有大米,而大米在高溫高壓下最終憋不住爆炸,會發出“啪”的一聲巨響,便有了啪炒米的叫法。后來生活富裕余糧豐富,也有人家拿了玉米,蠶豆去爆,發展至今,啪炒米項目已多元化延伸,大西米、蝦片、玉米片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啪不出來的!
? ? 我小的時候,炒米是個稀罕物事,大約只有逢年過節,啪炒米的老頭,會帶著他的爐子,到村子中央找一塊開闊地,然后“啪炒米啦啪炒米啦”吆喝一圈,便可坐下,慢條斯理地開始架家伙:風箱,“黑葫蘆”(爆米花機)、碳火箱,接米大口袋,架勢擺好了后,第一批顧客已經挖好了大米循聲而來,接下來,就不用吆喝了,嗵!啪!的聲音,足以傳遍全村。
? ? 炒米作為最早期的膨化食品,成本不高,口感爽脆,入口即化,老少皆宜,拿出去一勺米,抱回家一大口袋,想想都是稱心的交易,你一把,我一把,怎么都吃不完。在零食不豐富的年代,“嗵啪”的響聲,猶如年節里快樂的鞭炮聲,曾經點燃了多少小孩蠢蠢欲動的心,直至后來,啪炒米機器又升級,改成馬達推動,發出的是拖拉機般的“突突突”聲,炒米的形狀也變成了中空長管型,吃起來更方便了,也看不到啪開的大米圓鼓鼓、白胖胖的形狀了,雖然吃起來更過癮,我還是覺得抓起一把仰頭捂進嘴巴更有滿足感。再后來,炒米糕誕生了,剛啪出來的炒米,跟芝麻花生葡萄干之類,用熬好的糖漿粘合,放模子里壓實,冷卻后切塊,就不用擔心炒米“邊吃邊種”的尷尬,并且更添了風味。
? ? 我高中畢業離鄉之后,便很少再看到啪炒米了,據說,逢1、4、7號的集市,為數不多的幾個啪炒米人,會聚集在中心小學東側橋上,定點加工炒米。如今的炒米已不再是小孩子心心念的零食,而是作為一種傳統,一種民俗的方式,在各個喜慶場合嶄露頭角。
? ? 城里人家小孩“百日”,要拍百日照,擺百日宴,鄉下人家小孩叫“百路”,準備一大籮的炒米瓜子糖果點心,招呼左鄰右舍提上菜籃簸箕竹匾之類的容器,去瓜分這些小吃食,俗稱“搶炒米”。這是我小時候的傳統節目了,沒想到還延續到現在。鄉下人家嫁女兒,也要早早啪好一大袋子炒米,跟花生桂圓紅棗之類一起,塞到嫁妝里,尤其是要填滿“子孫桶”,讓小輩里最壯實的男丁,拎到新房子里,祈求早得貴子。這陪嫁的炒米,本是再尋常不過的小零食,卻見證了家家戶戶最為幸福喜慶的時刻。
? ? 說到訪仙逢1、4、7號的集市,也是自我記事起就存在的老傳統了,幾十年來依舊保存著,雖然現在的主角已經變成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外地商販,但是訪仙人民逛集市的習慣還延續著,盡管世事變遷,集市總在那里,不徐不疾,就像那幾個啪炒米的老師傅,人們總是惦記著,又逢集市了,可以去啪炒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