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啟迪的活動
教育,是互相啟迪的過程。我們啟迪孩子去發現可能性,表達可能性。最終讓孩子找到自我,按照內在感受去生活。
孩子也啟迪我們找回丟失的(天真之眼,不受常規標簽約束,無限可能性的觀察)(自性表達,不受技法束縛,完全遵照內心感受表達)。
每一筆與內心呼應
美術教師需要懂藝術,文化,心理,教育,需要打磨語言和課堂駕馭力。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美術教師的第一準則是:
孩子的每一筆都與內心感受相呼應。
石濤所說一畫之法,便是每一筆與感受相呼應。感受自然能萌生萬法。這也是禪宗所說自性。
把握住這條原則,教育的方向就不會走偏!
三,感受到底是什么?
感受涵蓋很廣,包含視感(高大,矮小等),觸感(質感,量感,溫感),聽感,味感,嗅感,還有情感(愛,恨,喜...)
藝術的所有課題,一般不會超出以上六感范疇,只是選擇的載體不同而已!
四,感受生技術
技術,是內心感受的物質化。感受有多少可能性,技術就有多少可能性。
線條,是內心感受的行走。色彩,是內心感受的編碼。構圖,是內心感受的結構。與其跟孩子談技術,不如跟孩子談心理感受!
五,如何進入感受?
1,從局部開始,是打開感受的門。放下對形的執著,放下對整體的執著,才能解脫束縛,得內心自在。
2,慢慢的畫,才能鏈接感受。慢下來,是讓行為與內心逐漸同頻,進而建立鏈接。每一筆,都鏈接到內心的網絡上。見黑畫黑,見白畫白,見糾結畫糾結。
3,是創造不是抄襲。畫畫,是帶著感覺去創造,而不是被動的抄襲現實。只要與內心感受相合,哪怕錯了也珍貴!
4,整體關系是什么?
整體不是具體的方法,是意識。
整體是對一個個局部的專注體驗,專注于體驗能通往整體。整體是整個精神體驗的聚合,局部體驗到位,整體自然和諧!
美術教育,就是這樣有計劃,有方法的挖掘內心感受的可能性,并與外在的形象,與表達的方式產生對應關系。管道疏通了,從自發的表達,最終進入自覺的表達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