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攝影

這個題目似乎和森山大道的一本攝影集重名了,因為我沒看懂這部作品,所以應該也不算上對它的致敬。

說是再見,而非永別,是因為其實我一直還是在拍照,只是和以前的心境發生了太多的變化。

挺小時候我就接觸過膠片單反相機,相機是我爸二十幾歲時候買的富士,連個A檔什么的都沒有,純手動,每張照片都得想清楚了再拍,畢竟那時候膠卷也不算便宜,拍得很少,基本也就學校運動會和出去旅游時候拍,算是紀念照。

后來我媽去廣東出差,順道去了一次澳門,帶回來一部美能達的卡片機,那部卡片機被我和我爸詬病了很久,因為不能手動控制光圈和快門,喪失了很多攝影的樂趣。借著那部相機基本上也就只能在構圖上做文章,運動會都沒法拍了。不過因為家里也不算富裕,買了一部數碼了顯然就沒法換了,所以美能達還是伴隨我走過了高中到大一的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沒法控制各種參數,所以在所謂的攝影思想萌芽階段,強制鍛煉了自己構圖的能力。因為擺脫了昂貴的膠片,從上數碼開始,我才算真正開始練習攝影(膠片可不敢多拍),這之后經常到哪都揣一個卡片機在兜里,沒事兒就按幾張,正是因為拍攝的數量大大增加,才真正開始學習和了解攝影的門道。

到了大二,在攝影協會碰到了來自川美的一個學長的講座,他當時正在玩觀念攝影,展示了很多自己的作品,我第一次有一種腦洞大開的感覺,臥槽攝影居然還能這樣。當時正好有一個朋友買了尼康D80,這效果和傳統卡片機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加上這次講座的影響,完全激起了我內心對攝影興趣,覺得現在的器材完全是限制了我創作的發揮,說不定還埋沒了一個攝影天才,無論如何我也要先試試。一天晚上我媽打電話過來,我順道說起買相機的事情,竟然一口氣說了十分鐘不帶停頓的,強烈表達了我想換一個數碼單反的意愿,沒想到之前一直反對給我相機升級的我媽居然當場答應了。于是,在器材上,我開啟了一個新篇章。

好不容易花了幾大千買了一部新相機,總要認真學習吧,因為自己平時就比較特立獨行,蜂鳥、色影無忌之類的論壇一直不太愿意混,恰好對面就是川美,所以看了不少關于攝影的書,從最早開始看的最著名的《紐攝》到后來看的一些攝影觀念書籍比如邱志杰的《攝影之后的攝影》、顧錚編的《我將是你的鏡子》、美國的《影像藝術批評》,以及專寫用光技術的《熱靴日記》、《美國攝影用光教程》,自己在逐漸增多的拍攝數量上加深和提高著自己對于攝影的理解和拍照技術。

按理說,在整個技術和想法都提升之后,對于攝影的喜愛應該更深,但似乎我止步于某處了。這應該是絕大多數攝影愛好者容易碰到的問題——只要你不無限制的通過購買鏡頭、新相機來刺激你的感官和錢包。網上有一個關于攝影階段的坐標圖有點意思,應該能代表大部分人。


對我而言,在買了四五個閃光燈學習了用光技巧之后,在嘗試了每天上課出門都背著相機見到有趣的東西就按之后,在潛心鉆研photoshop和lightroom之后,我突然不知道攝影要干嘛了。

攝影是什么?為什么攝影?攝影的意義是什么?我每天背著相機出去到底要拍什么?

不少人會問,攝影是不是藝術?剛度過最早攝影技術摸索環節的那段時間我也很裝X的一定要向別人解釋說,我是在攝影而不是拍照,每張照片都要認真考慮構圖、光影什么的,好像我每張照片必須是藝術才行,紀念照什么的一定不能有。不過比較幸運的是我在網上發現了閃卓博識和1416教室兩個風格完全不一樣的攝影博客,第一個是大衛?豪比創辦的一個博客,主要介紹閃光燈使用技巧,在這里我學到了相當多關于用光、商業攝影等方面的知識,也讓我很巧妙的避開了覺得自己技術不好就上新鏡頭的誤區,廉價的閃光燈器材的可玩性比高級鏡頭不知要高多少倍。第二個是中國人大的老師任悅開辦的以新聞攝影為主,廣泛關注攝影意義和攝影實踐的博客,這里和閃卓博識完全不同,更多的討論攝影的歷史、攝影在當下環境下的狀況、新聞攝影的變革、如何理解圖片等,讓我知道照片除了其本身質量和攝影技術之外,更多的內涵。

總的說來,我的攝影之路就在這兩條線上延展開來的。

那為什么我要向攝影說再見呢?

曾經我自己也印刷過一本小的攝影集,名字叫《自問自答》,扉頁有一句話:攝影之于我是一種自問自答的對話。那個時候的我已經不認為攝影是藝術而是一種工具了,相機就像一只筆,可以用來作畫,繪制美麗的藝術品,也可以用來寫文章,表達看法,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這應該是受到《影像藝術批評》里關于攝影的作用中關于理論性評價和解釋性評價的影響,也有1416教室里一篇文章的影響,那篇文章說法國某學校招收攝影專業的學生時不僅僅看學生的攝影能力,還要看學生對于各種媒介的綜合運用,這推翻了自己曾經狹隘的攝影觀,也使得自己成為了所謂的“攝影工具主義”,表達方式應該和表達內容相輔相成,而不應該收到工具的限制。

基于這個攝影觀念,我逐漸理解了為什么荒木經惟、南戈爾丁們要這樣無休止的拍照,不管是自己在家里還是和朋友聚會,不管是婚禮還是葬禮,甚至親人對自己的虐待,他們只是用攝影來幫助他們記住那些時刻,或者宣泄,或者抗議。那時我正好也看了一些如駱丹的《北方,南方》等所謂的“靜靜的觀看”的照片,在這些理解的基礎上,我追隨這種攝影理念拍了好一陣子,有幾個月我真是每天背著相機隨時拍照,那段時間留下來的照片的確幫助我進行了不少的哲學思考。

只不過,過頭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那段時間,國內正好也流行那種風格,不知是模仿還是攝影的覺醒,大家都爭先恐后的進行這樣的觀看,但觀看的總體趨勢是相對憂傷和無奈或者發現生活的荒謬的。我也追隨這樣的潮流,結果看多了之后覺得生活為何如此無奈,周遭總是這樣荒謬,周而復始,甚至為了找尋生活中的荒謬而尋找荒謬,最后弄得自己每次整理照片的時候都心情郁悶。這的確是過了。攝影有很多的作用,像卡帕、詹姆斯納切威那樣的戰地攝影師拍攝戰爭是為了停止戰爭,羅伯特·弗蘭克是去發現特定時代下人們的生活狀態——人家沒專門去拍荒謬的東西,還有各種探險攝影、商業攝影、報道攝影等等等等,我實在沒必要把自己陷在看起來要表達自己對于當下環境的無奈里。

那么,商業攝影呢?閃光燈是我玩了好幾年的玩具,期間給不少朋友拍過照片,也很有成就感,甚至很多朋友告訴我要不就去開一個影樓吧。可是拍著拍著,我開始覺得無趣,同樣的布光、類似的表情和題材,我這樣重復的拍照有什么意義呢?特別地,工作之后同事知道周邊有這樣一個能玩閃光燈的,只要有需要就讓我去拍證件宣傳照、產品照片和會議照片,這完全摧毀了我對于玩光的興趣,因為你需要按照模子去拍,去拍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就像是寫新聞宣傳或者依著模子作圖,那我的攝影基本就是一個靠技術不靠感情的玩意兒,這得多沒趣!

經歷了這兩方面的改變,我很長一段時間不拍照了,不是因為不想拍,而是拍了之后不開心,甚至有賣掉相機的想法。不過后來看見自己有一著沒一著的按快門之后留下的照片,隨著時間的推移又變得有意義起來,我突然發現我找到了自己拍照的作用,所以我決定還是把拍照繼續起來,不過不像以前強迫自己去拍照了,而是看到什么有意思,或者真的愿意留下什么而去拍照,也不較真了。開心就好。

至此,我的攝影變成了私攝影,或許別人看來沒有意義,對自己有意義和幫助就好。去年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看到一個作品,叫做《黃》,整個作品就是一張手繪的巨幅純黃色的色塊,初看覺得毫無意義,然后看到下面作者的解說,才了解這幅作品的繪制過程中作者的行為以及心態變化,所以說,作品最后的成品或許并不好看或者有意義,但它卻能成為“藝術品”,是因為這個作品本身的制作過程是需要切身去體會的,說起來像行為藝術,但的確如此。

這里向攝影說再見,也不是真的永別,只是對自己連續好幾年所強迫自己堅持的攝影方式和理念說再見,也像我前幾天對自己所說,今年的目標是去文藝化,不要給攝影強加太多的意義,看到了,拍下來,不管構圖怎樣用光怎樣,時間會幫你沉淀出那些對你有意義的照片。看過一句話,叫做“合影是你對他人的到此一游”,這句話對自己感觸挺深的,其實這也是時間對于照片本身烙下的印記,以前摒棄合照、自拍照,其實是因為自己不成熟,多年以后看來,這些時刻就像一場場重要的儀式一樣,刻在相紙之上,若有缺失,確是一種遺憾。

或許,這才是題目真正的意義,再見攝影,再次相見。

這篇文寫于2015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分四部分,看相關書籍,看相關影相,看優秀的照片,拍照片。把每天看過的書籍和影相和優秀照片里自己可以吸收的部分總結出...
    Eleanorgan閱讀 2,889評論 0 12
  • 一、覺察日記 【事實】總結了最近發生的事情,也總結了之前的和自己的朋友也聊了一下 【感受】開悟了 【意圖】希望可以...
    以詩為名閱讀 188評論 0 0
  • 心靈美,才是真的美。 什么女生漂亮,心靈美的女生。 只有外表頂多是個花瓶或者供人玩樂的歌女。 內心的交流,才能的展...
    烏龜的慢生活閱讀 329評論 0 0
  • 【09-26今日剽悍】 今天給群里某個妹子寄書,順便寫了一張卡片。好多年沒那么認真地寫字了……寫完還畫了幾筆,感覺...
    朱朱的餐具閱讀 247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