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晚,某日本應屆生招聘網站掛起了倒計時……
十、九、八、七、六、五……
三月一日凌晨,2018年畢業的日本大學生們的校招正式開始了。
不過今天我想記錄的,不是如上一篇講日本高考一樣,介紹日本是這樣這樣求職的,而是幾個月來,從大二實習,到現在開學就大四了,一年多的求職心理路程。也許和眾多已經在職場奮戰多年的前輩們相比,還是很幼稚,但也盡力寫一寫。
今天,一個在國內某精品投行實習的朋友,臨時調去HR幫忙篩選簡歷,新上司說,本科清北復交以外直接篩掉,什么,國外研究生是常青藤?你看Ta本科哪里的,噢UCxx(某分校)啊,那也不行。這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國內因為人口眾多,同樣人才眾多,想要在其中,謀一個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還有一個做獵頭的朋友傳授道,HR一天要看的應聘郵件太多了(她截圖過來的未讀郵件又7000+封),是不可能看完的。
我問:那,你每天是從最后一封看起嗎?
她說:你想太多了,我從前一天8點00分之前的開始看。8點01分發的,會留到后面一天,但是如果后面一天發的人特別多,有可能就翻不到了。
我沉默一會,問:那之前投遞的人呢?他們怎么辦呢?這不是很不公平嗎
她:什么怎么辦啊…少女我們是在做招聘不是搞慈善,做不到絕對公平的。難道我加班加點廢寢忘食去看那些投了也不一定符合清北復交門檻的簡歷也不一定能過面試過了面試也不一定接offer接了offer也不一定留用的簡歷嗎?
我無言以對。
大二時,隨便投了幾家簡歷,無心插柳進了500強,又拿了一家創業公司的offer。而大三,從10月開始,我一門心思想著擠進咨詢這個精英行業,一整個學期幾乎沒有好好上過課,奔波在各個招聘會上,寫了30+份針對各個公司的特殊簡歷,面試次數超過20次,進了好幾次終面,最后也只拿下兩份實習。而這兩份千辛萬苦得來的實習,都不是我最想去的戰略咨詢,而是心中非常嫌棄的IT咨詢。
我無數次悔恨,學歷不是TOP1,實力不夠硬,軟條件不夠好……一次又一次陷入了挫敗感中。甚至想,我真的適合這個行業嗎?是不是該放棄了?
3月招聘開始,意外進了一家公司的終面,又一家進了倒數第二次面試。不得不說,這兩家都是運氣好到極致了。為什么,因為其中一家的面試官,是我校校友,另一家的面試官,和我有兩段經歷相重合,我們相談甚歡。
至此,我才終于明白了,求職路遙遙,實力很重要,運氣,也很重要。
有時候不是你不好,有時候也不是公司慧眼不識珠。就如朋友做HR時經歷的一樣,有的簡歷哪怕再優秀,就是沒有機會被看到;有的人,哪怕能力再好,就是和公司招聘的硬性要求有了偏差。這不是你不夠優秀,也不是公司偏執。
求職就如一場緣分,你想要這家公司,這家公司也想要你,才能成功。對對錯錯,是是非非,哪里能說地那么清楚。
我終于明白了,吊死在一家公司上,是件無比危險的事情。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陰差陽錯,找工作哪能就例外了呢。
放平心態,每次遇到機會時,全力以赴,而成功愿不愿意降臨,則是——盡人事,待天命。